安南區在不到300年前仍是一片汪洋,
屬於臺江內海的一部份,
內海外緣臨臺灣海峽處有北線尾等沙洲。
據史載,清領時期乾隆年間即開始有海埔新生地浮出,
因為遍生菅芒,故稱菅仔埔,後百姓圍墾。
道光3年(1823)曾文溪改道使得內海快速淤積,沿海居民據地圍墾、
搭建臨時草寮,故形成許多「藔」字地名,
日治後日人再改作「寮」。
古時有臺江十六寮(草湖寮、南路寮、中洲寮、溪頂寮、陳卿寮、
和順寮、總頭寮、新寮、布袋嘴寮、溪心寮、海尾寮、本淵寮、
公親寮、學甲寮莊、溪南寮、五塊寮)的說法,
即為歷史之見證。
十二佃位於曾文溪(鹿耳門溪時期)的下游南岸,
曾文溪被稱為「青暝蛇」,每因颱風雨季,河川改道溪水到處亂竄,
造成臺江內海浮覆地上先民的田園、住屋流失,生命財產化為烏有。
在十二佃流傳著一段神明鬥蛇神的故事。
清道光年間,台江陸浮之後,有程、高、毛、許、吳、陳等六姓十二佃戶,
在此胼手胝足耕種,故命名為十二佃。
其程由口寮、高由渦汪、毛由苓仔寮、許由大潭寮、吳由馬沙溝、
陳由中洲或馬沙溝等曾文溪北岸移民而來。
而十二戶佃戶為何至此闢墾,尚待研考。
地名由來有種說法:
明末清初時,隨鄭成功來台的福建漳、泉州人,
有程、高、毛、許、吳、陳等六姓十二人,
經台南縣將軍庄的漚汪及馬沙溝等地遷到本地,
故命名為十二佃。
十二佃為安南區的一個農業大聚落。
過去的飲水是依靠「吃水窟」,光復後,才有自來水。
在公學路和海佃路拓寬後,對外交通更趨便利,人民生活與
台南市區漸趨接近,傳統三合院式的古宅,已經越來越少,
代之而起的是新式樓房。
信仰中心是「南天宮」,供奉的主神是池府千歲、關公。
南天宮位於安南區十二佃,創建於光緒元年(1875),原為草蓭,
大正三年(1914)始建磚造公厝,廟名定為南天宮。
民國52年重建新廟落成,
今廟貌為民國96年重修。
除了南天宮,十二佃還有「武聖廟」、「福德祠」二廟,
前者奉祀松王公、關公、田府元帥,
後者主祀福德正神(土地公)。
高家在此有古厝數間,且均位於南天宮附近,
可見其為該聚落主要之姓氏。
據了解,此處高姓來自於將軍漚汪。
此一間高家古厝,
兩側山牆之懸魚式樣極其精緻。
可惜內城無法一登堂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