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一帶原屬台江內海,以前的鹽水溪(新港溪)便是流入其中,

道光三年(1823)原本流經漚汪溪出海的曾文溪改道流入台江內海,

挾帶的大量泥沙造成台江陸浮,形成大片海埔新生地,先民來此

移墾並建草寮為屋,因此形成的聚落便以寮為名,

總共16處村子,合稱台江十六寮。

最晚在道光二十年(1840),此時,台江菅仔埔整體拓墾區已大致成形。

到了同治五年(1866年),拓墾先民圈田築塭、胼手胝足,奮力打拼下,

台江十六寮至少有十二寮成庄。

1895年外武定里地圖,增加五塊寮、新和順、頂下安順及溪頂寮地名,

南北十里、東西十四里,十六寮已然成形,地方耆老以「十六寮內」自稱。

「十六寮內」,那是台江菅仔埔社區共同體的呼喚。

清代屬於外武定里,1920年再納入部份村庄設立台南州新豐郡

安順庄,曾文溪在日治初期河道在三股溪、鹿耳門溪之間變換,

1911年改流現今河道,使得溪南北門郡七股庄土城子、青草崙兩個大字

與安順庄交流較密切,因此在1938年併入該地,

所以安順庄土地不斷擴張,

即現今的台南市安南區。

原佃里原名什三佃,於延平郡王鄭成功登陸後,

由先民十三戶來此開發繁衍,

自二戰後行政區域整編,乃以原名稱為原佃里。

安南區位處臺南市北郊,幅員遼闊,地勢平坦。

境內有曾文溪、鹿耳門溪及鹽水溪等三條河川經過,

本區不僅是位於該三條河川的下游,而且正好位於三條河川的出海口。

原佃里有海尾寮排水流經。

清雍正公元1723年,前先民吳、莊、蔡、楊、周姓等十三人,

來耕此菅仔埔耕成畑,為此十三人名曰十三佃庄。

道光1821年,建造一草厝為做公厝 (現在廟前路南邊),

恭奉池府千歲、黑虎將軍。

大正八年(1919),恭奉吳府千歲、中壇元帥。

昭和七年(1932),黃炎、唐讚、鄭長等發起籌募公厝改建做廟,

名曰十三佃廟 (現址),

民國62年(1973)年,莊登坐、吳塗水等發起募款重建現在慶興宮,

恭奉李、朱、范合成五府千歲及天上聖母、福德正神、註生娘娘。

民國67年(1978),莊南波等發起籌募建造鐘鼓樓。

什三佃唐家是曾任市議員的唐瑞明的老家,

山牆具有巴洛克建築風格。

十分特殊,可惜也已呈現荒廢之窘態。

此一古厝應是日治時期,前述提及的唐讚所起建。

台南縣市合併前原台南市議員唐瑞明曾任長達4屆,

後來棄政從商、淡出政壇,在安南區海佃路開店賣虱目魚小吃。

唐瑞明,退出政壇後,仍不忘服務鄉親之職志,

擔任無給職財團法人興濟宮董事長一職,

投入宗教社會公益活動。

唐瑞明過去是資深市議員,胞妹唐碧娥也曾任3屆立委,

唐家人近年來漸淡出政壇,

但唐瑞明的女兒、前南市議員唐儀靜

仍常在網路臉書發表政論。

也算得上是政治家族。

0

發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