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甲地區的原住民原為西拉雅族,明末福建泉州同安縣

白礁鄉的陳、李、謝、莊四姓隨明鄭遷台,於將軍溪畔的頭前寮

入墾此地,陳謝兩姓形成了中社、縣內仔兩個聚落,

李姓形成了下社仔和七塊厝兩個聚落,莊姓則定居於後厝仔庄。

1693年張茂獲准在學甲庄一帶開墾,

隸屬於諸羅縣開化里佳里興堡,此後逐漸產生了學甲、中洲、

大灣、草坔、山寮、宅仔港、學甲寮、倒風寮、三寮灣、

溪底寮、二重港、渡仔頭、灰磘港十三座聚落,

合稱「學甲十三庄」。

中洲的發展可以追溯至明永曆十五年(1661)金門人陳一桂

擔任運糧官兼督眷船與民船隊之職。隊伍於頭前寮登陸,並在中洲

地區建立聚落,稱為「中洲陳」。

明鄭時期,中洲陳桂公(陳一桂)乃擔任鄭成功部段的運糧官兼督眷船

與民船隊之職務,當時其帶領部分民船隊及眷船入漚汪溪(今將軍溪),

由今之中洲前、頭前寮的西北岸平安上陸,

陳氏巡察附近適宜落腳之地後,便就在此地取材並建寮安頓軍民,

其後並與鄰近同行隊伍登陸的軍民會合,各擇合宜之處所建寮屯駐,

並將此地命名為中洲。

陳姓為中洲最大姓氏,陳一桂率子陳昭龍、陳石龍、陳瑞龍全家共13口

披荊斬棘開墾中洲荒地, 經年累月努力下,終於將荒野變為良田,並結成

部落,不斷繁衍宗室,造就中洲的開發與繁榮。


中洲陳氏家族傑出後人包括曾連任臺南縣參議會4屆議長、

擔任嘉南農田水利會會長與擔任省議員的陳華宗,曾擔任高雄市議長、

市長與省民政廳長的陳武璋等;晚近則有從高雄市副市長轉任臺鹽公司

董事長的陳啟昱、前交通部長陳建宇、

在臺北的執業律師陳貴德、陳文元等人。

學甲這地方有許多以「華宗」命名的公共設施,

像是華宗路、華宗橋、華宗抽水站,特別華宗路還是台19線這條

大馬路,區公所也在這條路上。

甚至每年還會舉辦華宗盃排球賽,

更彰顯 華宗 這兩字對學甲這地方的意義。

橫跨日治與國民政府兩個時代的地方重要政治家「陳華宗」

曾任學甲庄長、台南縣參議會議長、台灣省議會議員,

對學甲、甚至台南縣貢獻良多。


陳華宗對學甲最大的貢獻應該是在擔任學甲庄長期間,

於昭和十二年(1937)訂定了學甲的都市計畫與市區改正,

讓學甲市區改頭換面,邁向現代化的城鎮,

也是學甲後來成為「鎮」的基礎。

中洲地區有兩棟陳華宗先生古厝,

一間在中洲國小西側,另一間則在陳桂記宗祠對面。

學校旁的那棟古厝就是陳華宗的故居。

而網路上所提較為華麗的那棟其實是「陳華宗招待所」。

招待所大致建於昭和十二年(1937)為陳華宗擔任學甲庄長時,

用來招待訪客餐飲、過夜的招待所。

房屋佔地很大,應該是從雜草外的兩根門柱就是招待所的範圍,

一些圓形、菱形的開窗呈現Art Deco 的色彩,極為精緻,

可惜內部已殘破,尚未進行修復。

0

發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