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肚區名由來於拍瀑拉 (Papora) 大肚社社名 Tatuturo 的譯音。

大肚其他里名、街道名等,皆與漢人開墾拓荒、形成村落的情形,

以及日後的發展,有密切的關連。

例如「王田」源於荷蘭時期設置王田,

「營埔」之名始於鄭氏時期營鎮屯田。

漢人來台移民時,和平埔族同住「大肚社」,隨著人口增加,

其街道就叫「大肚街」,街道的兩端稱作「頂街」、「下街」。

在大肚社下方,由於位置的關係,被稱做「社腳」,

在位置叫高地方的,叫做「山仔頂」,

在地勢較低的山腳下,就叫「山仔腳」。

清康熙四十年許,距今約貳佰餘年前,漳洲居民陸續渡台

與原住民商洽從事開墾荒地,工作順利,不久原本一片荒埔,

逐漸成為美田,嗣後因原住民陸續遷往埔里社﹝即今埔里鎮﹞ ,

本地遂成為漳洲人之定住地。

康熙四十年代,就有漳州人入墾大肚。

漢人入墾路線大致有兩條:海路多由


鹿港、塗葛堀(今龍井鄉麗水村)21登岸進入大肚拓墾;

陸路則台南安平上陸,再北上經由彰化地區,渡大肚溪

至王田、大肚等地開發。


康熙四十年代,漳州人由鹿港登陸進入大肚鄉向大肚社贌耕拓墾,

是為大肚鄉漢人入墾之先驅,康熙末年,則有惠州陸豐人林君寵入墾。

開墾地區屬大肚肚溪岸王田、中和村的開墾,

與祖籍不詳者,趙姓與黃、蕭、王三姓等人入墾。

雍正年間,漳浦趙佔、趙烏及趙庇入墾臺中大肚;

乾隆十年左右,祖居福建省漳州府漳浦縣甘籃社的趙家,

才有趙聖助、趙談、趙魁、趙榮宏、趙輝宏等人入墾大肚。

就漢人之於大肚的開發而言,趙家移墾大肚,

時間上並不算早。

不過,即使未能在土地開發上搶得先機,

也未能在水利開鑿上有所成就,然而,就大肚總體發展來看,

趙家的貢獻卻是最重要,且不容小覷的。

其中,尤以乾隆二十四年渡臺的趙光亨家族,

成就表現相對突出。

趙氏在大肚為大姓,300多年前即居住在此處,

也因世居大肚趙姓人家居多,

而有「大肚趙一半」之說……

大東里有一趙家古厝「泰和堂」,

算是該區內最為華麗的古厝。

0

發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