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顧臺灣的鄉試錄取名額,在康熙26(1687)年開科,

照甘肅、寧夏之例,於閩省另編字號,額中舉人一名。

康熙36(1697)年,撤去另號,與閩省一體取中,此舉本來

希望增加錄取名額,詎料卻造成反效果,臺籍考生赴省試者越少。

雍正7(1729)年,再恢復另編字號額中1名。

13(1735)年,加取中1名,於是臺灣舉人乃以2名為定額。

不過,乾隆元(1736)年的丙辰恩科,閩省可加中30名,

臺灣又分配到1名,此後也成定例。

嘉慶15(1810)年,因臺士捐輸軍費有功,定額再增1名。

道光8(1828)年,又在臺額3名之外,取中粵籍1名,

全臺舉人名額總共4名。

舉人鄉試為三年一科,

考取舉人之後,接著便是公車入都,參加禮部會試。

依清制舉人3年會試不第,可應大挑選拔。大挑著重身材、相貌,

一等者可以知縣用,次等則以教諭用。

台灣通志記載 :

道光二十三年(癸卯)曾照榜:

臺灣府利鵬程(粵籍)、石耀宗、邱位南(附生, 原籍南靖, 大挑知縣)…..

其中,舉人邱位南出身於大肚一帶……

同治元年(1862)三月間,中部大地主以戴潮春為首的天地會部眾

與官軍首度交戰於大墩烏日庄,戴潮春事件正式爆發,

同月三月二十日,彰化縣城陷落;

同治二年(1863年),在陳肇興、邱位南(字石莊)、林鳳池

三位舉人奔走之下,與許厝寮陳耀(山)及生員廖秉均、南投堡陳雲龍、

吳聯輝,牛牯嶺頭人陳捷三與陳捷元兄弟、北投堡簡榮卿與林錫爵、

沙仔崙陳貞元等六堡村莊建立盟約,同時在四月二十八日豎立白旗,

共約起事響應官兵,與依附天地會紅旗的村莊作戰。

鏖戰至同年十月冬,直到清廷派赴福建陸路提督林文察

率勇返臺會師。

四張犛文昌廟座落於北屯昌平路,為地方社學發展而成的建築。

廟中保有不少珍貴之古物,

其中包括中部地區呂賡年,陳肇興及邱位南 三位舉人的匾楹。

文以詩書定化干戈之氣 蔚然山水特生幹清之才
同治辛未年梅月吉旦 社中舉人 邱位南敬撰

某日踏查大肚第一公墓,途中路旁見一古墓,

從孝男名看到邱位南之名。

始知此為邱舉人母親的墓塋。

看來,

應該是之後遷葬至此…….

其旁一座燈號為皇民的古墓。

0

發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