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氏政權治台時期,漢人已從彰化平原進入大肚鄉開墾,

至今大肚鄉內尚遺有營盤、營埔等鄭氏屯墾的地名可資佐證。

大肚鄉因位於大肚溪河口之北,背山面海,且接近漢人聚落

半線(彰化)之便,開發最早。

根據日治時期臨時土地調查局編寫的

《台灣土地慣行一斑》描述:


「大肚庄初為大肚中社番所管,距今約兩百年前,

即康熙四十餘年,有漳人來台與番協商訂約,承墾荒埔,遂漸墾成。

其開墾與其他地方並無差異。番人後遷移埔里,舊有契字因天災戰亂,

遺失殆盡,現已無番租。」


可知康熙四十年代,就有漳州人入墾大肚。

咸豐、同治年間,隨著大肚溪的淤積,汴仔頭取代了下街的港口功能,

成為塗葛堀港貨物進出的轉運集散地。

在其信仰中心「永順宮」前則發展出長約百公尺的街肆。

山陽社區位於臺中市海線地區之大肚區,省道1號公路經過,

北與龍井區竹坑里相鄰,距3號國道高架路約200公尺,東邊為

大肚台地之山坡地,南鄰頂街里,自由路與沙田路三段交接處為界線,

西與縱貫鐵路相鄰,

山仔腳(今大肚區山陽里),聚落沿沙田路東側作塊狀集村,

聚落形成於大肚台地西麓,故得稱。

這一帶之開墾,乾隆初葉由漳籍陳姓墾戶所促成,

昔日山陽橋附近,,保留一棟門樓上書寫著「國家善慶」

四個字的陳家古厝殘跡 。可惜已拆除……

其附近仍有一古厝留有一門樓,

隱身在販厝之後,

門額上有著西庚獻瑞題楹;

正身門額上則有初光堂字樣,

可惜已是較新的樣式。

0

發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