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蘭佔據時代稱為「紅毛埤」,

以後住民採此意為大埤頭莊。

日治初期置茄苳腳區及大埤頭區各設役場,

茄苳腳隸屬當時之嘉義縣斗六支廳,

大埤頭區則隸屬當時之嘉義縣土庫支廳,

大正九年(1920)十月一日地方改制廢區置庄時,

茄苳腳區及大埤頭區合併為大埤庄,

光復後改稱為大埤鄉。

大埤鄉北有大湖口溪,

西有北港溪,南有華興溪、三疊溪流貫其間,

地勢由東向西漸次傾斜,坡度極為平緩。

整體而言,全鄉地形為平緩且遼闊的平原地形。

地質屬於河川近代沖積地,土質屬於

微酸性至微鹼性的沖積土,

其母岩為第三紀之砂岩,土質肥沃適宜農耕。

嘉興村舊名為茄苳腳。

由於此地原有兩棵茄苳樹而得名。

包含茄苳腳、部前寮、竹圍仔等三部落。

在明未清初時期,由大陸來台的劉、蔡、謝

三氏族人定居於此。

至今這棵樹尚存,樹齡已有三百多年,

枝葉仍然非常茂盛。

至於田寮則是因僅幾戶人家難以成庄名,

所以併入茄苳腳。

光復後,茄苳腳和另二部落部前寮、竹圍仔,

合併為一村,改名為嘉興村。

茄苳腳,位於大埤鄉東北部。

相較於今日行政區,其範圍大致包括豐田村、嘉興村。

本地區發展較早的聚落為後溝仔(豐田)、茄苳腳、

廍前藔(豐興)、竹圍仔等。

嘉興村舊稱「茄苳腳莊」,莊落的開發源自於最初往來笨港一帶

經商的謝水性,當年集資遠自當今的大湖口溪興築「茄苳腳埤」堰堤

引水灌溉。

當時清領時期記載雲林縣水利埤圳「陂匠」一職者,

僅見於「茄苳腳埤」,可說是雲林水利史相當罕見。

清領時期《諸羅縣志》已有茄苳腳埤水利設施的記載,

到光緒年間《雲林縣采訪冊》他里霧堡有關茄苳腳埤記載更為詳盡:

「茄苳腳埤在縣西南十四里,源發梅坑溪。居民於包厝莊開渠引水,

廣五十餘丈,溉田四百六十餘甲。下通荷包連陂。昔年謝家開築,

陂匠五年一換。」

透過田野訪查與資料蒐集,

發現康熙39年(1700)時,

謝水性已在茄苳腳周邊進行墾拓。

豐興舊稱廍前寮,是否表示附近原有糖廍 ?

聚落的角頭廟為真武宮;

聚落內蘇姓為大姓;

惟據社區習會資料顯示,

聚落中最具代表的古厝說是葉家古厝。

此間古厝門額為養德堂,

是否就是文獻中所提之葉家古厝 ?

可惜無進一步資料說明。

信箱內一封署名為葉池的水費單,

證實此間古厝為葉姓所有…..

0

發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