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山水道系統於2004年4月28日經台北市政府文化局台北市古蹟審查

委員審議通過指定並經台北市政府公告為第111號市定古蹟。

興建於1928年3月,至1932年3月完工,

為日治時期台北市第二套飲用水源工程。

計有取水井、導水渠、水管、調整井、水管橋、氣曝室、發電所(三角埔

發電所)、貯水池等,共14項主要設施所構成,全長超過十幾公里。

部分設施迄今仍持續使用中。

草山水道系統主要依佐野藤次郎工學博士在進行調查研究後所提出的方案。

這個設計主要利用天惠的水頭(天然的水源),即同時建設第一水源和第三水源,

利用它們的水量,在途中產生約 500 公斤的電力,再將它們的水引至新設的

士林庄福德洋山子腳,即台灣神社裏山的貯水池。

再從貯水池透過配水鐵管渡過基隆河,在圓山動物園前方設分岐管,

經由勅使街道(今中山北路)南下,在宮前町(中山北路和民權東、西路交叉口)

再設分岐管,與大稻埕方面的既設管線連接後,再往南延伸,到達台北市役所

側邊(中山南、北路,與忠孝東、西路交叉口一帶)後再設分岐管,

此分岐管沿著三線道路(忠孝西路)往西右折,與日之丸旅館附近(約公園路、

南陽街一帶)的既設管線連接後,向左折至樺山町往東,沿縱貫道路(即今忠孝東路),

於台北州立台北商業學校(即今國立台北商業大學)東北角右轉,通過台北高等商業

學校(今台灣大學徐州路校區)、東門町、文化村、步兵第一聯隊內,

再經過新榮町、福住町之間,和千歲町、錦町之間,

出古亭町警察官吏派出所側邊,與既設幹線連接。

前文所提及的台灣神社裏山貯水池及今所提的圓山貯水池。

日治時期,為了提供台北地區水源,日本政府在1928年動工,

興建「草山水道」,將陽明山的湧泉往下輸送。

圓山貯水池便屬於草山水道系統的遺跡之一。

沿著階梯上來首先會見到圓山貯水池,貯水池西側上方的曝氣塔。

建物上面的題字就是「活水頭」三字,是台北市第一任長官武藤針五郎所題的,

旁邊署名「昭和六年早春 臺北市尹武藤針五郎」。

據說是草山水道系統唯一保留至今的日治時期字碑。

此處是台北最早的貯水池,如今已功成身退,

且被台北市政府列為「草山水道」的歷史遺跡之一。

貯水池由鋼筋混擬土建造而成,部分在地上、部分在地下,

水池有效水深約3.6公尺,當年是臺北城重要的蓄水所,

也被稱為「台北第二貯水庫」。

其左前的八角配水井,是調配水壓和水量用的。

八角造型,頂部有花瓣形裝飾,八角應有八瓣,

頗有特色。

當初興建工程艱辛,過程中有人員因此殉職。

日後自來水公司的員工便募款興建了圓山水神社祭祀水神,

祈求水道運作順暢,

並告慰工程人員在天之靈……

0

發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