離開熱鬧的中山北路、轉入綠蔭遮蔽的步道,不久後就會

看到圓山貯水池。當年臺北人所仰賴的水道設施,如今已經退役,

靜靜供人觀賞。

再循著參道往前到神社,狛犬依然守在殿前,

只是主殿內的神祇已隨著政權的更迭而改變。

儘管物換星移,但不變的是神社依然散發出寧靜祥和的氛圍,

在嘈雜的都市裡更顯得獨特。

1920年代,隨著台北市的發展與人口的增加,原有的台北水道系統的

給水能力已經無法負擔整個大台北地區的用水量。於是在第十一回台北市

協議會於1927年1月通過實施第二次擴張工事,決定選定水質佳的大屯山

做為水源,建設草山水道;

興建於1928年3月,至1932年3月完工,

為日治時期台北市第二套飲用水源工程。

計有取水井、導水渠、水管、調整井、水管橋、氣曝室、

發電所(三角埔發電所)、貯水池等,共14項主要設施所構成,

全長超過十幾公里。部分設施迄今仍持續使用中。

當初興建工程艱辛,過程中有人員因此殉職。

日後自來水公司的員工便募款興建了圓山水神社祭祀水神,

祈求水道運作順暢,並告慰工程人員在天之靈。

神社設立的年代稍晚於貯水池啟用的七年後 ( 1938)。

神社落成於昭和13年,分為三層,由參道進入後,

首先映入眼簾的是手水缽、石燈籠,

第二層是一對表情生動的狛犬,

最上層則是主殿。

雖然只是一座小神社,但神社的格局完整。

從參道進入至神社, 上下分三層,參道入口旁有手水缽(淨手池),

石階旁左右各有一座石燈籠,由當時水道課的同仁所捐獻。

拾階而上,至第二層平台,入口有一對狛犬(石獅子),

由日本商社行號所捐獻,。再拾階而上,來到最上層,左右側

又各置一座石燈籠。參道的盡頭就是神社主殿。

圓山水神社雖然不大,但仍具有完整的格局。

如今所見的水神社並非最初的樣貌,

水神社在民國79年因為老舊而重建,

保留了大多原始樣貌,

並立了新的石碑作紀念。

0

發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