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隆中元祭是文化部公告編號第一號的無形文化資產,
內含許多過往的文化背景。

咸豐一年(1851)漳州與泉州有許多「羅漢腳」從大陸福建
移民到基隆,為了爭地盤械鬥事件頻傳;尤其在崁仔頂一帶,
常常過了橋兩派人馬就打起來。
當時慶安宮居中協調,提出「用拚熱鬧取代械鬥」,
因此咸豐五年(1855)開始有雞籠中元主普至今。



最初雞籠中元主普共有十一字姓,到了1945年改為十五姓
(增加聯姓會、郭姓、黃姓及李姓),自此每一字姓十五年輪值一次,
每年由主普姓氏將點燃線香的手爐交接給明年輪值的姓氏團體。
因需等待多年才能主辦,各姓氏宗親會用心布置中元祭主普壇,
揮灑創意,爭豔璀璨,將祭典熱情展現無遺。






在甲午戰爭期間曾停辦,日據時期因信仰差異也一度中斷;
後來為了修築基隆港,由當地頭人向日本政府談判始恢復。



傳承一百六十八年、全台保存最完整祭典科儀的雞籠中元祭,
是基隆市年度盛事。每年由不同宗親會輪值,進行開龕門、豎燈篙、
開燈放彩、迎斗燈、放水燈、普度、跳鍾馗、關龕門,
最後再交接手爐給下一年的輪值宗親會,
完成為期一個月的中元祭典。






有鑒於疫情趨於穩定,闊別兩年因疫情影響縮小規模舉辦的重頭戲——
放水燈花車遊行,也將重回過往盛況徒步遊行,歡迎全國民眾一同參與積累
兩年能量的百年基隆文化盛事。







壬寅年(2022) 雞籠中元祭由黃姓宗親會主普,
黃姓主委表示,過去海洋廣場的主燈為生肖造型,今年決定改變。
因基隆是海洋城市,海洋廣場又在港邊,主燈以鯨魚造型,主題
「鯨彩一生,年年有魚」,藉諧音祝福所有民眾。




是年雞籠中元祭輪值主普的黃姓宗親會有多項創新,
其中在市中心海洋廣場的裝置藝術(主燈)是鯨魚,
以凸顯基隆是座海洋城市,命名為「鯨彩一聲,年年有魚」,
並於中元祭典期間每晚七點到八點三十分,
每隔半小時就會上演一次燈光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