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寮」是和平島舊稱之一。
漢人入墾前,被稱之為「tuman」、17世紀漢人入墾後稱之
「大雞籠嶼」或「大雞籠山」,在1870年後異名為「社寮」。
日治時期劃設行政區域為「社寮町」。
直到1947年後,始命名為「和平島」。
和平島面積約0.66平方公里,本來分成三個相鄰的島嶼;
即和平島的本島社寮島,
以及西邊的桶盤嶼、西北邊的中山仔島。
古早年代,社寮島(和平島)與基隆市區隔著74公尺寬的八尺門水道,
以舢舨和帆船作為交通工具來往兩岸。1934年日本人決定建造橋樑連接兩地,
一位名為張火燄的台灣人潛水學徒頭戴有管的銅製潛水盔走入海底,
由日本潛水技師輸送氧氣,在走到橋墩基座時放出身上綁著的玻璃球,
玻璃球浮到水面標示橋樑基座位置,藉此定位。
隔年4月1日,橋樑正式完工,被賦予「基隆橋」之名,
是台灣第一座跨海大橋。
原基隆橋橋身略帶弧形,橋下有4個西班牙圓拱門,
漁船穿梭水道時通過拱門別有雅趣。基隆橋在服役66年後拆除,
現在看到的和平橋是2005年建造。
從海洋大學校門口北寧路起,鋪設一條全長1.3 公里的和平島聯外道路,
並增建一座跨海大橋,命名為「社寮橋」。
阿根納造船廠原址原為1919年設立的八尺門貯炭場,
用來存放黃東茂在深澳坑復振炭礦所開採的煤礦。
1936年,日本礦業株式會社建立深澳線和金瓜石線的礦業鐵路,
並在隔年成立台灣礦業株式會社,經營金瓜石礦區的開採。
自金瓜石開採的礦物便經架空索道運送到水南洞車站,
然後再經由金瓜石線從水南洞車站運送至八尺門車站,
最後從八尺門車站旁的裝貨碼頭裝載出口。
戰後,臺灣礦業株式會社由國民政府經濟部接收,
成立臺灣金銅鑛籌備處。臺灣金銅鑛籌備處在1955年改組為臺灣金屬
鑛業股份有限公司,繼續開採金瓜石礦物並使用金瓜石線與八尺門
存放場至1962年。
1966年,美商薛國航的阿根納造船廠向臺金承租此場地,
用來製造遊艇及帆船,至1987年停業,土地在之後由台糖取得。
2016年2月15日,向台糖承租的業者將造船廠部分結構拆除,
於後基隆市府將其緊急列為「暫定古蹟」,
並於2016年7月28日
登錄基隆市歷史建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