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年間,清廷解除攜眷渡台禁令,閩、粵兩籍漢民移台日眾,

並在西部平原大肆拓墾。由於移墾開發殆盡,漢民便沿著河谷溯溪開拓,

逐步在低階河位和丘陵地區拓殖,

尤其埔里盆地土地膏腴,久為漢民覬覦。

清咸豐七年(1857)有泉州人鄭勤先,率領壯丁進入埔里盆地,

欲與平埔族人交易遭到抗拒,但彼等發現埔里雖在群山之中,

平原寬廣,土地膏美,且平埔族人不善耕稼,喜好狩獵,

所以他將漢名改為平埔族名,易遷民俗,獲平埔族人之信任。

至此閩籍漢人趁機遷入,加上平埔族人與外界交流為時勢所趨,

漢人聞風前來日多,且移入者以商賈為主,未幾遂形成街肆於埔里社。

隨著漢番的商品交易,在原埔里社之北部,

以及大肚遂形成小街市。

咸豐年間漢人移入漸多,形成一街肆,取名「埔里社街」,

光緒年間築城,改名為「大埔城」。清末,開山撫番議起,

改「北路理番同知」為「中路撫民理番同知」,移設於

「大埔城」內,為理番中心,

較早建立的平埔族聚落因位於大埔城周圍,

反成為守護之功能,其中又以埔里盆地東北邊境的蜈蚣

和守城份兩聚落,因扼守眉溪入埔的南北兩岸,緊鄰蜈蚣崙

及守城山脈之自然屏障,成為防禦高山族群入埔的第一道防線,

清廷徵調平埔族人作為隘勇及番丁,

並在蜈蚣崙聚落設撫墾署及清兵大營(舊址約在今之榮民醫院),

蜈蚣崙及守城份的聚落名稱仍沿用至今,

其歷史意義不容忽視……

鐵山社區位於愛蘭台地上,為巴宰族豐原岸裡大社四群之一的

阿里史社,於道光三年遷入埔里所建立的聚落,所以鐵山社區,

是具有平埔族色彩的社區。

社區包含了阿里史,鐵尖山等區域,距埔里街區約四三○至

四四○公尺間,因高位盆地面下段被切割,其河階面平坦與

四周河床間以河階崖屹立高起,

狀如打鐵店之鐵砧,故初稱為「鐵砧山」,

後諧音稱「鐵尖山」所以才有鐵山的名稱。

鐵山社區,社區資源豐富,因為其地形為台地,

高出盆地,遠望如一艘船,故鐵山社區西邊又有

船尾之稱,可以展望田野風光。

此區亦有大片墓區,有不少古墓在其中…..

陳旺墓,再次走訪適掃墓不久,

整體墓地更為完整;

目前的石獅造型頗為特殊…….

0

發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