埔里曾是眉社、埔社等原住民部落及平埔族的匯聚之地,

加上位居山區,開發較晚,保留了豐富的族群歷史。

回顧埔里盆地的開發過程,令人感受到山城充滿歷史、

人文氣息的一面。

由於中海拔的雨量及濕度較低海拔地區高,林木茂盛,鳥類資源豐富。

埔里平常留鳥約有36種、冬候鳥62種,山區可見到黃山雀、白耳畫眉、

冠羽畫眉等的蹤影。

除了有天然美景、天氣穩定及豐富農特產品外,

埔里人更努力保存、發揚埔里特色,以「山之城」、「水之鄉」、

「花之都」、「藝之鎮」、「健之邑」的主題,總體營造埔里。

埔里又得天獨厚的擁有四季溫和及甜美的水質。

如此山明水秀的天然洞府,不亦世外桃源。

埔里也因此博得「小洛陽」之美稱。

「舊地名」是一個地方從早期沿襲下來的稱謂,

這種地名或許被當代的行政區名取代,但仍活生生在我們生活中,

在埔里大家都聽過的「枇杷城」、「梅仔腳」、「公田溝」等

舊地名,也都習以為常。

舊地名保留著地方特色,甚至隱藏著歷史線索。

透過舊地名,可以帶領我們認識一個地方的

歷史、文化、產業與民俗。

根據日治初期的土地調查,記載了一些埔里市區的「庄頭土名」有

「埔里社」、「茄苳腳」、「梅仔腳」……等。

茄苳腳位於市區的東南邊,即燕拾林一帶,

梅仔腳位於市區的西北邊,即信義路一帶,

兩個地名都跟植物有關。

至於埔里的「茄苳腳」舊地名是從何時開始產生,

可以推測是道光年間平埔族遷移到埔里不久就產生。

因為平埔族進入埔里初期,先聚居於覆鼎金附近,

第一批遷來的就聚居在茄苳腳,第二批遷來的就逐漸形成

枇杷城、鹽土等聚落。

道光26年(1846)北路理番同知史密來到埔里,

發現平埔族未經官方准許下已經開墾一片土地,

於是在「茄苳」、「木柵」一帶插標定界,禁止平埔族繼續私墾,

這是歷史上目前可以找到最早提到「茄苳腳」的紀錄。

此地有一古厝「毓蘭堂」為早期仕紳李嘉謨>宅第,

儘管目前有些老舊,但外觀仍相當氣派…..

李家古厝「毓蘭堂」約建於大正十三年(1924),

是目前埔里地區最具規模而且保存完善的一處舊建築,

整棟建築物不管木雕、泥塑,還是彩繪、壁飾都十分

細膩用心,充分展現出傳統建築的華麗精巧…..

「李家古厝」因屬於日治比較晚期時的建築,因此據說書畫彩繪

具有相當的西洋風味,在一般的古厝中十分罕見。

據說大廳前有拜庭,乃是節慶時朝奉神明之用,

另於拜庭前又有一庭,為遮陽之用。

外牆有精美的洗石與釉花磚組合而成,仿效西方泥塑,

護龍的鳥踏以精美剪黏組成。

正身前的拜亭,是整棟建築最精采的部分,柱身以洗石子

仿西方的柯林思柱式,上方以兩通兩瓜之捲棚疊斗,

雕刻均十分的精巧。

重修南瑤宮捐題碑記有

「金貳千五百弍拾圓也,以下每名二十円,一二六名:

……能高郡埔里街李嘉謨、劉阿梧、…..」

另有文獻記載: 埔里茄苳腳156番地李梁氏阿品,

名旺家李嘉謨之未亡妻,遵照亡夫遺志,

濟助貧困者白米善舉。

可見,李嘉謨與劉阿梧同為日治時期

埔里地方上的大人物……

其墓位在籃城北郊,型制及花磚式樣均為上選。

按 : 籃城,早期護衛外族侵犯,刺竹圍繞,舊稱「林仔城」,

台語轉音,現名為籃城的「籃」與字義無關,而是早期以刺竹

圍村抵禦外侮而名「林仔城(台語)」。

籃城社區位於埔里行政地理位置的中心,

主要產業為農業,種植茭白筍、蔬果、花卉、香蕉等,

甘蔗栽種面積更是全埔里第一。

墓在鄰近交流道附近……

墓碑上的燈號為筍江;

按筍江是古晉江流經泉州城西側支流,

位於臨漳門防堤外。

0

發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