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治十三年(1874年),日本籍口牡丹社土著殺害琉球船員,舉兵犯台。

這種外交情勢迫使清廷厲行「開山撫番」的措施。從前不准人民渡台及

私入番境各條禁例,全部開放。

並將駐鹿港之「北路理番同知」改為「中路撫民理番同知」

移駐埔里社,正式成立埔里社廳」,其管轄的區域西至今雙冬火焰山,

南至濁水溪上游今集集一帶,北港溪上游,東接內山。

並派吳光亮督軍三營開山撫番,

並設撫墾委員,籌措撫墾事宜。

光緒四年](1878年)台灣鎮總兵吳光亮為維護地方治安,

防範生番侵擾,遂奏准構築土城、衙署,並就埔里社屯兵,

配以民伕,構築完整的土垣,周圍以五百丈為率,

號稱「大埔城」。

城牆深一丈六、寬一丈,土牆外留地基數丈,環繞護城濠溝,

並在東、西、南、北四方,各設城門,城外壕溝上各架一座吊橋,

由衛卒輪流看守,日夜嚴防生番來襲及監視來往,

自此埔里社廳官府衙署,與北路協鎮府,皆設在大埔城內,

大埔城成為開山撫番的政治和軍事重地。

環城四週的大肚城、恆吉城、林仔城、枇杷城、四角城、守城等

漢人附居的平埔族聚落,亦設有土垣,環植刺竹 以防範番人。

清廷以「屯兵」與「精兵」奠定埔里盆地的統治基礎,

再以「隘制」,延長隘勇線,與撫墾措施,防範番人之襲擊,

並以「社學」與「保甲制」實施教育與政務。

持著鋤犁的閩籍漢人,和拿著斧鋸的粵籍客家人,

進入埔里盆地拓墾,其闢水利、種水稻、建廟興學、伐樟熬腦,

使得埔里盆地成為平埔族人與漢人的角逐之地,

漢人挾著高文明優勢,主導平埔族人接受漢化;

尤有甚者,漢人以累積的經濟資本,大量收購平埔族群的土地,

平埔族群因而淪為弱勢族群,

埔里盆地至此完全被漢人所征服……

溪南里公墓是很多埔里老百姓先人埋骨之處,

其中有數座古墓,

資將之概略記之。

0

發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