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城社區,從臺中沿水沙漣公路前行約莫50公里的距離,

位於埔里東北角,清代名為「守城份」,以守護大埔城,

即今日的埔里而得名。

社區夾處沿山與盆地之間的交界帶,舊稱守城份,

隸屬牛眠里,在牛眠山聚落東南方約一公里處,

地當埔里盆地之東北緣,頂、下猴洞山之西南麓,

位於眉溪之北,低位盆地之上段。


社區居民以葛哈巫族平埔人為主,

該族於道光年間由台中縣新社鄉及撲仔籬社的山頂社等地,

南下大甲溪谷,翻越分水嶺入墾守城份。

此地因處於泰雅出入之隘口,早期時有強悍之泰雅族人出草侵襲,

故有平埔族人以屯丁墾耕鎮守,並授與土地,以示守城有份,

所以今日才有「守城份」的名稱典故。

咸豐年間漢人移入漸多,形成一街肆,取名「埔里社街」,

光緒年間築城,改名為「大埔城」。

清末,開山撫番議起,改「北路理番同知」為「中路撫民

理番同知」,移設於「大埔城」內,為理番中心,較早建立

的平埔族聚落因位於大埔城周圍,反成為守護之功能,

其中又以埔里盆地東北邊境的蜈蚣和守城份兩聚落,

因扼守眉溪入埔的南北兩岸,緊鄰蜈蚣崙及守城山脈之自然屏障,

成為防禦高山族群入埔的第一道防線,

清廷徵調平埔族人作為隘勇及番丁,並在蜈蚣崙聚落設撫墾署

及清兵大營(舊址約在今之榮民醫院),蜈蚣崙及守城份的聚落

名稱仍沿用至今,其歷史意義不容忽視。

守城社區位於守城大圳堤道以北,牛眠山之東北約半公里的位置,

村落背後緊鄰守城大山、關刀山、蛇山等,聚落位於在守城大山麓下,

面向眉溪呈畚箕形的基地和田園,聚落前方有馬路通往眉溪河岸,

築有「守城橋」通往隔岸的大湳聚落。

守城份地基較為狹窄,村後逼近守城大山和關刀山,

是昔時的獵區。往昔在聚落各山坡險要處建有瞭望台,

在山腳有碉樓數處成為哨警戒線。

每一瞭望台四周,砍掉妨礙視線的樹木,

每一碉樓架置火槍供緊急時以烽火銅鑼為聯絡信號。

聚落四周的土地主要是分配給屯丁墾耕自給,

因此有「守城」之名。

其人口的主要來源即從前屯丁的後代,

故氣質上偏向粗獷豪放。

守城社區因為是平埔族聚落,所以特具平埔族風采,

社區內建有望高寮、新公廳等建物,都是為了重現葛哈巫

舊聚落遺風,社區內定期都有平埔族的傳統民俗文化活動

走鏢,牽田等之舉行,

社區遺老更經常傳唱「阿煙」的古歌謠,

獨具社區之特色,

社區內闢有文物館,

收藏有社區平埔文物,

值得一觀……

0

發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