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於南投縣境北部的埔里,是臺灣的地理中心鎮,
以甘泉、美酒、鮮花、佳人聞名,四面環山,是個典型的
盆地小鎮,素有「山城」的美稱。
埔里全鎮面積162.227平方公里,海拔在380-700公尺之間,
氣候上,屬於亞熱帶溫潤氣候,冬不嚴寒、夏不酷熱。
盆地東北的關刀山,標高1,924公尺,是周邊最高山,
另外三面則為集集大山系的山頭與小丘,如西塔山、白葉山、
觀音山、三角嶺等。
境內兩大河川—眉溪和南港溪,分別繞過盆地西部的
烏牛欄谷地,在水尾附近會合。
埔里又得天獨厚的擁有四季溫和及甜美的水質。
如此山明水秀的天然洞府,
不亦世外桃源…….
卓社林道由林務局埔里工務處興建,年代未知,
名稱取自於古時此山區為卓社群布農族活動範圍,
連帶投71後來由台電興建的隧道也以卓社為名。
卓社林道路線原有全長約29公里多,起點與當時的投71岔路,
終點則位於濁水溪河床的石城谷,並有吊橋通過河床。
可惜921地震之後,約18.5K之後路段逐漸荒廢,
2007年5月林務局公告18.5K之後路段至石城谷禁止進入,
從此卓社林道就只剩下18.5K左右車輛通行路段。
卓社林道屬濁水溪及烏溪流域集水區,途經埔里事業 區
及濁水溪事業區範圍,與武界林道同為過去埔里地區附近
重要林業作業道路,
目前起點位於投71縣道卓社隧道附近舊武界林道路線上,
路線蜿蜒於濁水溪上游栗栖溪右岸,林道沿線山壁由板岩、
頁岩所構成,地質情況相當破碎,全線皆可通行車輛。
然路況不佳,高底盤車輛較能通行,會車不易,
且須原路折返;因此已少有遊客途經此路段……
該林道可攀登水頭山、大尖山及水社大山東稜線等區域,
於林道里程5K前路旁有一處民國66年所設台灣杉及肖楠採穗園,
13K為過去的承租戶所立良久林場與良久瀑布石碑,
以及往景點石城谷的岔路,
目前道里程樁標示只到14K為止,之後路段沿線路況較差,
某些路段甚至位於母岩岩層之上。
卓社林道沿途僅見到一間房屋,位於5K旁邊小路下去可看到,
此間屋子用途未知,為廢棄狀態,從門口有看到巡邏箱可知這棟
建築物以前應該有所用途。
12-12.5K之間有一段精美的鵝卵石路。
這附近也是整條林道的最高處,之後均為下坡。
昔日布農族卓社群散居於卓社大山四周的廣闊山區中,
日治之後為了方便統治,早在大正2年(1913年) 6月即設置卓社駐在所,
管理留在原居地的卓社群。
為了便於統治,又進行了3次遷居工作:
自昭和初年(1926)5月開始,進行武界集團移住,
至1929年5月移住完成,共90戶、895人遷居至武界,
但是根據居民的口述,遷居其實到光復之後還在一直進行。
自1929年2月開始、1930年8月止,又將asang-laiga、panapanan、
hilan三社部分族人,遷移至水社大山東南麓、濁水溪左岸山腹,
海拔約1500公尺的卓社駐在所附近。
1932年4月在良九社設警察官吏駐在所,再將一向散置於
卓社大山麓的asang-laiga、panapanan、hilau 三社剩餘社眾,
集中遷住於大尖山東方萬大卡社道(現稱卓社林道)沿路旁,
稱之為良久社,後來卓社的居民也逐漸轉移到這裡來。
昭和13年(1938),原居卓社及panapanan社約40戶之卓社群人,
與信義鄉群社群hailato、高雄縣桃源鄉群社群jener社及北鄒lufutu
大社族人共同遷移到信義鄉久美村 (原名望美mamakahafana)。
光復之後,原本居住在良久社的族人
又逐漸遷往武界,良久部落遂荒廢。
由於天氣不佳,加上需原路來回,
遂將車停放於5K附近較寬敞處,
然後徒步走林道最美的一段。
行至7.5K處折返,
一路上細雨伴行,襖濕不已。
卻有了結了一探秘境的想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