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時期,土庫屬於台灣府諸羅縣大坵田堡;

日治時期,在明治三十一年(1898)納為嘉義廳土庫支廳

大坵田堡,轄域是土庫、過港、新興、糞箕湖、

埤腳、崙內、大荖、馬光厝、潮洋厝、埔羌崙、馬鳴山、

龍岩、大埤、虎尾湳仔等區域。

大正九年(1920) 行政重新劃分改為台南州虎尾庄,

林淄擔任土庫庄長,當時土庫的油業醬油的商業貿易、農業市集、

販賣小豬或小牛等,非常興盛發達,人口日益增多,

1942年將土庫升為土庫街;

民國三十四年光復後改為台南縣虎尾區土庫鎮;

民國三十六年行政 區域重新劃分,將朝洋厝、埔羌崙、馬鳴山、

龍岩等劃分為褒忠鄉;

民國三十九年十月二十五日因本省行政區域調整

後改為雲林縣土庫鎮。

土庫鎮的居民有著明顯的地域性觀念,

大致可分為東南部的土庫市區及中西部的馬光厝兩大生活圈,

長期以來,兩大生活圈一直有著隱性的競爭關係,政治選舉方面

亦保持互相抗衡的局面。

傳統的馬公厝庄大致包含現在的東平、西平、南平、北平四里,

信仰中心為順安宮媽祖廟。

馬公厝順安宮主祀媽祖,俗稱為「三庄媽」,

因其信仰圈為馬公厝、山仔腳、瓦厝三個聚落(現皆為馬光四里

之轄域)而得名。

馬公厝,今日則稱之為馬光。

馬公厝開發甚早,然其地名由來為何呢 ?

按 : 「馬使爺 」,或稱「舍人公」,又稱「馬舍公」,

也稱「輔順將軍」,簡稱「馬 公」,「馬王」。

所建之廟為「馬公廟」或「馬王廟」。

據說,和「輔顯將軍」、「輔信將軍」、「輔義將軍」,

同為「開漳聖王」陳元帥的四大部將。

馬公厝聚落以張姓為大宗;

最早入墾的先民是否設置了

奉祀馬公的小廟或者是公厝則不得而知。

進而發展為馬公厝的地名……?

是否如此尚待確認。

此墓應為馬公厝地區

張姓族人的祖墳吧 ?

該墓洗石子工藝相當精采。

0

發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