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化區,舊稱「灣裡」,前身「善化鎮」,位於臺南市地理中心,
北臨麻豆區、官田區,南鄰新市區,東鄰大內區、山上區,西接安定區。
距離溪南中心台南市區長達20公里,溪北中心新營區長達24公里。
地處曾文溪中游南側,屬於嘉南平原一部分,
氣候屬於熱帶季風氣候,至鄰近區界各點距離相去不遠,
土地形狀趨於方圓,南北縱長約8公里、東西略寬。
善化區舊稱「灣裡」,一說係由於早期當地為平埔族群的西拉雅系
目加溜灣社(荷蘭語:Backloan)生活區域,而「目加溜灣」一詞為
平埔族語的「宰牛茨」或「刣牛厝」,因音譯名較長而略稱「灣裡」;
另一說則是因當地位於曾文溪曲流的堆積坡,
取「河彎之內側」之意而稱「灣裡」。
「善化」一詞由來始於明鄭時期行政區名「善化里」,
傳係鄭成功巡視當地,以當地「善早開化」(甚早開化之意),
故改名「善化」。
善化里遠較今日之善化區遼闊,甚至達今楠西區境內,
後來又分為善化里西堡與善化里東堡。
在清領時期,復稱此地「灣裡社」;
後因漢人逐漸聚集發展出市區,改稱「灣裡街」,
屬於臺南府安平縣,設有「巡司」統轄。
清康熙56年(1717) 周鍾瑄《諸羅縣志》,〈街市〉記載:
灣裡溪街、灣裡社街(俱屬善化里)……以上俱縣西南。
可得知灣裡街在康熙之前就已成型。
日治時期主要市街集中於今中山路兩側,
尤其是中正路以西路段,大致以慶安宮為中心。
善化於清時建有四座城門,分為東、西、南、北四城門,
形成東關里、西關里、南關里、北關里四里的聚落名。
清乾隆29年蔣元樞知府建有一城,有東、西、南、北四座城門。
日治時期早期因地方發展需要首先拆除西門及北門,
東門在大正10年(1921)被拆除,南門則遲在昭和9年(1934)才拆除。
善化城四門舊址至晚在民國40年
已形成東關里、西關里、南關里、北關里
四個以舊城門爲名的聚落名稱,
名聞遐邇的善化牛墟原址即在南關里南門外,
而東關里則舊稱「頂街頭」。
頂街頭即可成立東關里,那表示該街很長,
其西段應是在西關里,只是當時沒用它作里名,
而稱之爲「西關里」,因為此街還貫穿了北關里。
現在,北關雖仍有北關社區發展協會在努力求發展,
但該地已屬頂街里。
近年,北關里與西關里合併改稱「頂街」里,
應是因為此兩里以前爲頂街
所貫通的緣故。
此古厝位於民權路,因前方的舊屋拆除才顯現出來。
造訪時前方空地在昨停車場之用,
不久之後,聽聞已將此古厝拆除,併入建地,
改建起嶄新的社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