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化區舊稱「灣裡」,一說係由於早期當地為平埔族群的

西拉雅系目加溜灣社(荷蘭語:Backloan)生活區域,

而「目加溜灣」一詞為平埔族語的「宰牛茨」或「刣牛厝」,

因音譯名較長而略稱「灣裡」;

另一說則是因當地位於曾文溪曲流的堆積坡,

取「河彎之內側」之意而稱「灣裡」。

「善化」一詞由來始於明鄭時期行政區名「善化里」,

傳係鄭成功巡視當地,以當地「善早開化」(甚早開化之意),

故改名「善化」。

明鄭治臺時,在曾文溪兩岸設立「善化里」,歸天興縣管轄,

並派軍隊到此屯墾。善化里遠較今日之善化區遼闊,甚至達今楠西區

境內,後來又分為善化里西堡與善化里東堡。

在清領時期,復稱此地「灣裡社」;

後因漢人逐漸聚集發展出市區,改稱「灣裡街」,

屬於臺南府安平縣,設有「巡司」統轄。

善化區早期為隸屬平埔族群的西拉雅系目加溜灣社的生活區域,

因有曾文溪的流經,故自古農業發達,且為通往東側大武壠社的

交通孔道,在清領時期已逐漸成為地方經濟中心。

清康熙56年(1717)周鍾瑄《諸羅縣志》,〈街市〉記載:

灣裡溪街、灣裡社街(俱屬善化里)……以上俱縣西南。

可得知灣裡街在康熙之前就已成型。

日治時期主要市街則集中於今中山路兩側,

尤其是中正路以西路段,大致以慶安宮為中心。

1920年7月,日本將臺灣改為五州二廳,

行政區劃改為州、郡市、街庄,善化庄屬臺南州新化郡。

善化庄下轄善化、曾文、六分寮、東勢寮、北子店、

茄拔、小新營、坐駕等8個大字。

1940年,善化庄改制為「善化街」。

胡厝寮,善化區的一個傳統地域名稱,位於該區西部略偏南。

相較於今日行政區,其範圍大致包括胡厝里不含北部凸出部分的西北側、

胡家里南部、南關里西部邊界地帶北段,與麻豆區的安業里南端、

謝厝寮里東南,以及安定區的蘇林里北端

及東部邊界地帶南側一小段。

社區內仍保有不少古厝建築,

構成六分寮地區豐富的文化生活底蘊。

聚落雖以胡姓為主要姓氏,

然此已然荒廢的古厝

則未能進一步確認……

0

發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