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臺南市區內現存的城門有「悅兌門」、「大東門」、

「大南門」、「小西門」,當中臺灣府城的大南門又稱「寧南門」,

位於臺南市中西區南門路的南門公園內,

鄰近孔廟、位於孔廟正南方。

清雍正三年(1725),臺灣府建城並開始修築木柵,

築城門七座,乾隆元年(1736),大南門改木道門為磚石城門。

乾隆五十一年(1786年),臺灣爆發林爽文事件,事平之後,

乾隆五十三年(1788),城垣改為三合土,

大東門改建為兩層的城樓,歇山重簷式屋頂,四周廊道,

並將臺灣府城各門的城臺加高,臺上建造城樓,

以加強府城的防禦能力,作為臺灣府城的大南門,

寧南門位於孔廟正南方,城池南垣正中,

出城向南行有五妃廟位於魁斗山。

大南門外圍城牆為半月形,亦稱為甕城。

而甕城的設計是大南門防禦的最大優勢。

日治時期因為市區改正計畫,許多城門牆等遭到拆毀,

僅部分倖存,大南門是其一,然而1963年卻毀於一次暴風雨,

1977年依原樣重建,成為今日所見之形貌。

內門上有寧南門三字、外門上有大南門三字。

內城城壁嵌有清道光二十八年所立的示禁碑,

上書『農商負販,車牛往來,不許兵役勒索,特示』,

可想見當時吏治情形。

清時大南門是通往鳳山城的主要孔道,

出城外是荒涼的墳區,無賴、羅漢腳,甚至土匪常聚集此處

滋擾鄉民或商旅,所以清廷特別將城門設計成半月形的「甕城」,

當敵人來犯時,只要假裝外廓門被攻破,

讓敵人進入外廓與城門的狹窄空間內,

就可以「甕中捉鱉」,故名「甕城」。

大南門的右方空地上有碑林一座,

展示著數量豐富的古碑,是研究臺南市歷史的重要資料,

也是令人發思古之幽情的場所。

1935年,日本人為舉辦台灣博覽會,著手整建大南門,

將附近闢為「綠園」,並搜羅古碑殘碣陳列展覽。

1977年市政府修建「碑林亭」以保護這些石碑……

如今大南門的周圍已整建成一個小型公園,

時有民眾圍聚老榕樹下聊天、下棋、乘涼,風景佳,

並融合古今別具往昔特色的城門空間活動,

是休憩閒聊的好地方。

0

發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