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雍正三年(1725),臺灣府建城並開始修築木柵,築城門七座,

乾隆元年(1736),大南門改木道門為磚石城門。

乾隆五十一年(1786),臺灣爆發林爽文事件,事平之後,

乾隆五十三年(1788),城桓改為三合土,大東門改建為兩層的城樓,

歇山重簷式屋頂,四周廊道,將臺灣府城各門的城臺加高,

臺上建造城樓,以加強府城的防禦能力。

光緒21年(1895)因台灣民主國事件,日方由三面圍攻臺灣府城,

至10月22日,日軍由小南門入城,從此以後,台灣府城垣開始遭遇

被拆除的命運,城門也因年久失修,逐漸傾朽,

甕城門洞也因而崩塌。

臺灣府城城垣殘蹟,是指建立於1788年的臺灣府城,

在今日臺南市所僅留部份殘蹟。

其中兩段殘蹟規模較大,和另一小段殘蹟原列為市定古蹟,

2020年12月底與兌悅門、大南門、大東門與巽方砲台以

「台灣府城城門及城垣殘跡」通過文資審議升格為

國定古蹟,後續辦理公告。

臺灣府城城垣南門段殘蹟呈東西走向,

至日治時期荒廢。

臺南市政府曾多次加以整修,

現在不僅是古蹟,亦作為臺南女中後牆。

此城垣原為泥土製作,但由於臺南的春夏偶有暴雨,

遂再外加上三合土保護。

殘跡長六十四公尺,高五公尺,

清代的城牆橫跨樹林街,向東穿越至國立臺南大學附設

實驗國民小學門口東側(但今日只留石碑),

向西則延伸至今日建興國中旁之大南門。

臺灣府城城垣另有

小東門段及東門段殘蹟……..

0

發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