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南開山神社的前身為明鄭時期民間所私設的開山王廟,
原先可能是祭祀王爺,後來改祭祀鄭成功。
清治時期,沈葆楨與李鶴年、王凱泰、文煜等人,一同上疏
要求追諡鄭成功獲准,因而始建立官方的鄭成功專祠。
日治時期的明治二十九年(1896),臺南縣知事磯貝靜藏上書
當時的臺灣總督桂太郎,建議以鄭成功的忠烈鴻業與其母田川氏
的節義事蹟為由,將延平郡王祠改為國幣大社,雖然隔年(1897)
日本內閣同意將延平郡王祠改為「開山神社」時僅列格為縣社,
但是仍可見日式神社建築(拜殿)。
1908年地方人士有感建物使用已久,故由鈴木讓、森龜貴、中川俊一、
松本德太郎、蔡國琳、王雪農等人發議改建神社,時任臺南廳長津田毅一
與台灣其他廳聯合發起募捐,在六年間募得36,394圓,
並由台南廳技師島田宗一郎任工程設計主任,
由若林右藏、矢田貝靜睦輔助,
工程則是由台南湯川鹿造及楊蕃薯承包。
1914年8月,開山神社改建工程動工,
改建部分包含前殿、後殿、迴廊、東西廂房、祭器庫、儀仗所,
新建拜殿、社務所、手水舍、神職宿舍、鳥居、參道敷石、社號標,
既有照牆及三川門被向東移動,以增加神社空間,
並修復了東西轅門;在將相鄰私有地徵收後,
社域增加為9,400坪。
改建工程於1915年4月下旬完工,
改建後的開山神社正殿與偏殿仍為中國南方傳統建築樣式,
拜殿及社務所等新建建築則為正統日本神社之形制。
隨著日治後期的皇民化運動,各地神社皆有擴建需求,
昭和十二年(1937)適逢開山神社開山神社列格滿40年,
故由有志之士組成發起神社改建。
此次擴建計畫預算共20萬圓,其中13萬來自捐款、台南州補助5萬、
台南市補助2萬。開山神社於原神社的南側新建一系列神社建築,
新設部分有神明造本殿、祝詞屋、拜殿、祭器庫、御水屋、社務所、
第一鳥居(高15公尺)、第二鳥居(高15公尺)、社司宿舍、
燈籠搬遷、瑞垣、玉垣,以及參道切石、植樹造園、私有地徵收
及地上物補償費等,神社境地約再擴大了2,600坪。
整體工程於1939年動工,1941年完工。
戰後,國民政府接管臺灣後,開山神社則改回延平郡王祠,
該廟曾於1947年由臺南市市長卓高煊、延平郡王祠管理委員會諸委員
及地方士紳發起重修,並於六年後由臺灣省政府指定為史蹟。
另外,據黃串條回憶,其在約1947年的參與的臺南神社鳥居
搬遷工程中,將台南神社的其中一附鳥居搬至三川門前。
大規模重修於1964年6月17日舉行落成典禮。
型式亦變更為北方宮殿式之建築。
走入延平郡王祠週邊應該還可以尋到歷經三朝數百年的古物,
譬如清朝時的旗竿石、祠堂內的名對聯、兩對石獅等;
而日治時期留下來的遺跡文物,
則包括鳥居、數座石燈籠的上半段、以及被忽視而至今
難辨的參道舊跡,重要的是儀仗所內少見的御神輿。
原來的台南神社原有石造、青銅製之狛犬各一對,
石造狛犬是1902年2月16日由植木儀三郎奉納,
青銅製狛犬則是在1921年4月20日由東京大相撲協會
出羽海組合獻納。
前者則保存於延平郡王祠前,
後者則位於健康路的臺南忠烈祠。
延平郡王祠牌坊疑似為原台南神社遷來的鳥居;
日治時期結束後,國民政府將延平郡王祠做大幅的改建,
鳥居也被改為中式的牌坊,並加上黨徽。
不過原本鳥居頂部「笠木」的部分還躺在文物館的角落,
多數人不知這段幾乎被遺忘的歷史……
數座置燈上方有梅花紋飾,
也有著開字紋的鑄鐵圖騰;不知是否原物 ?
清代旗桿座共三座中一座較為完整,
另外兩座位於三川門前,
上方戰後遭改置石獅,
至於這些旗桿座是否即為原延平郡王祠舊物,
則未經確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