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交社文化園區是三個時代背景的組成。

明清時期,這裡原是台南最大、歷史悠久的公共墓地。

日治之後,鄰近台南機場的優勢,

建造五排木製日式建築宿舍群,

作為日本海軍軍事基地及宿舍。

戰後,以原有空間改建有菜市場、教育學校、醫療所,

提供台灣空軍眷屬居住的空軍眷村,

一直住到2005年全員遷出。

2004年指定為文化古蹟。

水交社一地在地理上屬於櫻丘沙丘群,位於府城大南門外的桶盤淺地區,

境內的桂子山舊稱「魁斗山」,原有三峰,形似筆架,故又稱為「筆架山」,

堪輿家稱其為「學宮拱案」,

後來因桶盤淺一帶亦是墓葬區,又稱「鬼仔山」,

基於避諱與討吉利等因素,又取諧音稱作「桂子山」,

目前的桂子山僅是過去最西邊的一峰,

另二峰因都市發展已被剷平。

日治時期,此地屬桶盤棧大字。

昭和十五年(1940),原為民用的臺南飛行場(今臺南機場)轉為軍用,

隔年(1941)10月1日隸屬日本海軍第11航空隊23戰隊的「臺南航空隊」成立,

次年(1942)3月改隸第11航空隊25戰隊。

而在此一時期,原先日本海軍在軍用臺南飛行場設有「水交社」,

在整平機場北邊的桂子山墳墓區興建眷屬宿舍後,亦將水交社

遷到宿舍區,成為水交社地名的由來。

戰後,臺南飛行場與水交社日軍宿舍由空軍第30地勤中隊所接收,

宿舍區在修復後仍供軍眷居住。

後來因為空軍供應司令部從上海遷到臺南與空軍一大隊

於民國四十二年初(1953)從臺中水湳機場遷到臺南,

使得水交社眷舍很快便飽和。

此時水交社眷舍區供空軍供應總司令部、空軍一聯隊、七供處、

補給總處、維修廠、空軍一大隊、207供應大隊等單位使用,

而由於眷舍不敷使用,遂在桂子山山腳加蓋房舍,

使「水交社」的範圍擴大。

民國五十七年(1968),因二次大戰期間陣亡殉國的飛行員周志開

之母周王倩綺住在水交社,該眷村遂改稱為「志開新村」,

但水交社一名依舊廣為使用。

後來由於眷村改建,水交社眷村居民在2005年左右已經全數遷出,

除部分保留下來的建築之外,其他的房舍已拆除整理成重劃區。

2004年臺南市政府以「原水交社宿舍群暨文化景觀」名稱

指定為市定古蹟,作為保存臺南眷村文化資產的重要據點,

並於原址成立「水交社文化園區」。

0

發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