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3 年,巴克禮牧師、伊莉莎白牧師娘在東門街買一間房子,

作為神學院教師的宿舍。

由於伊莉莎白牧師娘看見東門街附近教會醫院、

學校與教士傭工等本土信徒的信仰需要,禮拜日晚上就利用那裡

從事做佈道的工作,稱為「福音堂」,教「詩調」,傳道理,建立團契。

當團契人數變多後,就於禮拜二下午、禮拜三晚上有祈禱會,

便於東門附近的會友以及附近想要認識信仰的民眾參與聚會,

在 1906 年 6 月正式成為太平境教會的支會。

原名「基督長老教會東門教會」,東門巴克禮紀念教會的創建,

起初是巴克禮牧師(設立臺南神學院)與夫人,為了新樓醫院工作

人員,以及來臺宣教工作人員的信仰生活,借用神學院的教師宿舍

舉行聚會,並且在三年後成為太平境教會東門支會,

1921年升格為堂會,隨著信眾增加,

在1926年建立禮拜堂,建築至今已近百年歷史。

教堂建築屬於「巴西利卡式」(平面呈長方形,外側有一圈柱廊),

入口處在建築短邊,四根柱式的門廊、彩繪玻璃、十字架構成主要意象,

紅磚砌成的立面則融入了在地建築風格。

禮拜堂在落成時,是臺灣最大間的教會,可容納約500人左右,

見證了當時東門城一帶因新樓醫院、臺南神學院、

臺南新樓長老教女學校(長榮女中)、長老教會中學(長榮中學)等

教會機構而帶起的信仰風氣。

東門巴克禮紀念教會的入口處,由一座半圓形門廊、

彩繪玻璃窗、十字架構成建築的主要表情。半圓形的門廊,

是銜接建築內外空間之處,

在功能上,提供人在此短暫駐足,可避免日曬雨淋;

在裝飾性上,四根古典樣式的柱子不僅有著承重作用,

類似埃及棕欖葉柱頭的形式,更為整體造型稍作點綴。

在門廊的屋頂與柱頭之間,

「Tâi-lâm Tang-mn̂g Pa-Kheh-Lé Kì-liām Kàu-hōe」

則是教會名稱的白話字拼法,

也是巴克禮牧師當年在府城

傳福音時所使用的文字。

0

發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