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化堂為齋教龍華派下之齋堂,主祀觀世音菩薩,

清道光17年(1837)創建於現址,日治時期因道路擴寬,

前殿被拆,成為現在僅有正、後殿的規模。

由於曾歷經重修,門屋的裝飾有部分西洋古典建築的圖騰,

搭配中式凹壽的堂門與門神,

中西合併的外觀是一大特色。

佛教的性質,因此在建築空間上與民宅相似,

但裝飾彩畫則與一般佛寺相同。

不僅保有彩繪名師潘麗水的壁畫作品,

排排站的風調雨順四大天王門神

更凸顯此地佛門的氣勢……

德化堂過去是東安坊馬公廟街,目前為市定古蹟。

該齋堂屬於龍華教漢陽堂之下,在安平化善堂受到安平沒落的

影響後,成為臺灣南部龍華派齋堂的傳教中心。

道光十四年(1834)由謝普爵等四位齋友集資在今現址

建立德化堂,於十八年(1838)時完工。

日治時期後,德化堂為求自保,與其他許多臺灣寺院一樣

加入日本佛教曹洞宗。

之後在明治四十三年(1910)曾修整過。

大正十二年(1923),德化堂也因為開闢今天的府前路一段

而拆除了第一進的部分,將凹字型頭門移到中進,後進的宅居

則改為正堂,堂前建四垂亭。

戰時,德化堂亦受到美軍空襲影響,其左右護室被炸毀。

民國三十九年(1950)時,由洪池、盧世澤重修,

之後於五十六年(1967)時再修。

民國八十六年(1997)時因年久失修再次進行修護,

於三年後(2000年)完工。

堂門為凹壽形式,上繪有門神四大天王,

馬背則有獅頭裝飾,而在門內則供奉韋馱尊者。

門後是捲棚式拜殿,現也做為講堂使用。

正殿以門罩形成神龕之空間,在中央供奉兩尊觀音菩薩,

前面一尊是德化堂原有的神像,後面則是原本德善堂的神像。

而在觀音右側則供奉龍華派祖師羅祖,

並在神像前陳祀「三公椅」三張,

象徵龍華派羅祖、殷普能、姚普善三位祖師。

兩側「菩薩救世、大士顯身」和「居士說法、天女散花」

壁畫,則為潘麗水之作。

可惜,造訪時因疫情期間未開門,

未能入內參訪,殊為可惜。

0

發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