兌悅門,是清代臺灣府城的設置14座城門之一,
位於今臺南市中西區,當前屬為中華民國國定古蹟。
也是現存四座城門中唯一還具有通行功能者。
清道光十二年(1832)張丙之役後,為了安定民心之故,
政府大幅在臺灣各城添加半月城,臺灣府城之西方外城亦因此
而建造,範圍從靖波門(小西門)延伸到鎮北門(小北門),
將鎮海門(大西門)包覆住。
兌悅門是於清道光十五年(1835)時增建,於隔年完工。
因建造基座使用之珊瑚礁又稱為硓𥑮石,所以又名硓𥑮石城,
其城門名稱位於正西方而以八卦中的「兌」卦為名,
世居住民則以甕城腳稱呼兌悅門,
出入城的街道則稱為硓𥑮石街(今信義街)。
今日的窄街道卻是昔日府城知名「五條港」之一的「新港墘港」港道,
在港道旁負責搬運貨物的黃姓、王姓、劉姓碼頭工人,為了祈求船運平安
與工作順利,自家鄉奉迎了玄天上帝來臺,作為工人們的守護神,
居住在臺灣府城看南埕(今民族路三段148巷與信義街交會口)被稱為「咾咕黃」、
原籍泉州府石獅塘後的黃姓族人,在新港墘(今中西區信義街前段)營生,
並將廟興建於新港墘。
乾隆元年(1736),該廟建立,作為當時船筏、碼頭工人的信仰地,
居民從故鄉奉迎神像,來自晉江縣南門外二十四都桃源塘後鄉(今福建省
石獅市塘後)的集福祠。廟取與祖廟之同名號。
與同奉玄天上帝的崇福宮、聚福宮合稱為「三福三堂」。
建築為單進殿建構,右側一偏殿,經多次修改,原廟已失舊觀。
門板彩繪為金龍與七十二地煞星,為潘麗水所繪。
石雕部分為施天福的作品……
主祀玄天上帝,陪祀林府千歲、朱邢李三千歲,
福德正神以及金沈二夫人等。
傳說老古石港人為兌悅門的風水考量而設石獅,曾放於此廟中。
昔日崇祀者多,稱為「石獅公」,還有拜契認做祂乾兒子,
後來一名林姓富商買下集福宮旁的土地
闢建房屋、庭園,石獅因而被移到廟外。
廟旁留有古碑一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