義芳居古厝,位於臺北市大安區青峰里基隆路三段155巷128號,
建於清光緒二年(1876年)。為陳朝來所建的宅第。
位於昔時臺北盆地邊陲,土名下內埔庄,靠蟾蜍山、芳蘭山與中埔山
綿亙的山腳下。所謂下內埔,相當於今日臺北市大安區南方邊陲地區,
包括臥龍、虎嘯、鳳雛、群英、群賢、芳和、青峰、黎元等里。
陳朝來,乳名榮來,諡武善,
祖籍福建省泉州府安溪縣積德鄉新康里,
為渡臺始祖陳振師的養子。
陳振師,乳名爍,諡文俊,
生於乾隆十九年(1754),卒於嘉慶二十五年(1820),
享年六十六歲。
陳振師幼年家境貧寒,九歲時隨親戚隻身渡海來臺,受僱於艋舺「芳蘭記
船頭行」,充當雜役謀生。經過多年的努力,後來接手經營芳蘭記船頭行,
逐漸累積可觀的財富。
嘉慶十一年(1806),陳振師在下內埔購建住宅,取名「芳蘭大厝」,
以紀念使他發跡的「芳蘭記」,並成為陳氏在臺灣基業的基礎。
芳蘭大厝興建後五年,陳振師的長子去世。
為使人丁興旺,從大陸家鄉認養甫出生數月的陳朝來為幼子。
陳朝來出生於嘉慶二十五年(1820),卒於光緒六年(1880),
享年六十一歲。
陳朝來繼承父志,一面務農,一面經商,至晚年事業有成。
於是在光緒二年(1876),選擇芳蘭山西側山腳下,建造三合院宅第
一座,取名「義芳居」,以示:
「義種禮耕穎川舊德,芳蘭馥桂淡地祈榮」。
義芳居古厝坐東南朝西北,為一單進多護龍的民居建築,
計由前埕、正身、左右護龍、左右外護龍及銃櫃等空間所組成,
是臺灣北部典型的「安溪厝」。
防禦系統嚴密是義芳居古厝的最大特色。
義芳居為陳振師三子後代所居,有一脈往不遠處建立玉芳居。
因繁衍眾多,義芳居空間日漸不敷使用,因此外護龍有加建情形,
左護龍室內空間為因應現代居住環境,地坪改為瓷磚,並加設天花板,
但基本格局仍然維持相當完整。
玉芳居先遭臺大徵收建立學生宿舍(男七舍)而拆除。
芳蘭大厝平面格局屬於三合院,俗稱正身帶雙護龍。
它的建材採用台灣本地的石材與大陸運來的杉木與磚頭。
外牆水車垛以泥塑裝飾,門額及窗上亦有泥塑字樣,雖經歲月腐蝕,
仍可見其精緻之手工藝術。
左右廂房多用臺北山區所產之砂岩建造,
如今多已塌毀,只存局部殘跡。
芳蘭大厝迄今未整修……
1987年,陳家在台第九代子孫陳炳良,為保護祖屋,
主動提出讓義芳居成為古蹟。
1989年8月2日,內政部的台閩地區古蹟評鑑會議,
除討論勸業銀行舊廈保存爭議外,增列義芳居為三級古蹟。
同年,8月18日,公告為三級古蹟。
義芳居與北臺灣地區安溪籍先民所建的宅地,
如臥龍街義德居、深坑黃氏永安居類似,
是光緒年間臺灣地區安溪厝的代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