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臺北城的發展日益蓬勃,人潮聚集並帶來商機,在南門外形成集市,

成為重要的物產集散地,販賣各類生鮮蔬果及民生物資。


日治時期時的臺北廳政府為了管理考量,將攤商集中至千歲町的磚造平房中,

此市集便因地名被稱為「千歲市場」。對當時的日本人及漢人而言,千歲市場

是重要的公共場所,為當時最具規模的一個市場。

此即南門市場的前身。

國民政府來臺之後,接收了此處的日本官舍,將原本的千歲市場改名為南門市場,

以江浙地方為主的各省份居民進駐,將江浙地方的富饒物產帶入南門市場。

南門市場就此成為臺北市民的共同記憶,

每逢年節必定吸引大量人潮前來採買。


然而,南門市場所在的行政大樓因建築物老舊且強度不足,

另配合捷運萬大線工程,因此臺北市政府便積極推動南門市場改建,

於華光社區特二區興建南門中繼市場,以作為南門市場改建工程施工期間

之臨時中繼市場。

中繼市場於民國107年8月開工,108年8月底完工,

並於108年10月取得使用許可,

臺北市市場處也同步籌備攤商搬遷工作,

終於讓中繼市場在108年11月13日營運。

南門中繼市場興建樓地板面積約 7,386平方公尺,為地上2層的鋼骨構造建築物,

採用輕鋼構架系統。輕鋼構架系統具有相當高的成本效益,

因為建材容易組裝及運送,所以施工速度快,而結構亦相當牢固,

在設計上有自由度與獨特性。

新工處表示,中繼市場雖為預計只使用3至5年的臨時建築物,

但仍盡可能採用綠建築之設計理念。

中繼市場的南北向立面以透明玻璃搭配木紋烤漆鋼板以及漸層彩色鋼板,

企圖表現新型態市場清新、活力的形象。東西向立面,設計上則以綠色

與白色做為視覺呈現的主要色調,呼應基地周邊老樹以及庭園的綠化意象,

也符合臺北市打造田園城市的景觀調性。

南門市場多年傳承至今仍以南北雜貨、獨門醬料、熟食年菜、

地方特產馳名,其中有許多傳承數代的知名老字號商家。


膾炙人口之特色食品如冰糖蓮藕、寧波年糕、酒釀湯圓、湖州粽、

上海鬆糕、福州魚丸、肝臘腸、手工湯圓…等。

其他乾貨類如枸杞、紅棗、黑棗、桂圓、干貝、鮑魚、核桃或

零嘴類如蔓越莓、中藥橄欖、檸檬香梅、蜜汁腰果…等琳瑯滿目,

傳統市場少見金華火腿、南京板鴨等,

也都可以在南門市場購買。

此處的美食也擁有許多的老饕…….

0

發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