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平北路闢建於日治時期。1922年臺北市町名改正,

稱為「太平町通」,因沿線為太平町(今延平北路一段至三段)。

後以紀念延平郡王鄭成功幫道路命名。

民國79年3月12日第四期行政區域調整,

將原「延平區」、「建成區」、「大同區」合併為「大同區」。

太平町為日治時期臺北市之行政區,共分一~九丁目,

因為町內有太平街而得名。

位於大稻埕永樂町之東,兩町公學校校際棒球賽地方方盛事。

戰後劃入延平區,約為今臺北市大同區延平北路一段至三段附近,

延平北路在當時名為「太平町通」。

1935年「臺灣博覽會紀念臺北市街圖」兩相對造,

可以發現各行各業皆在太平町通做生意。

西醫院診所(齒科、外科、眼科等)、藥行、金飾店、辯護士、

代書、書局、布行、洋裝、吳服、靴店、蓄音器、計時器、澡堂、

茶行、咖啡館、餐廳、酒樓等,可謂百業興隆。

現今台北市延平北路一、二段是日本時代大稻埕的新興街區,

係於1908、1909年間大稻埕市區改正時貫穿稻新街、新興街、

太平街、太平橫街、九間仔街所建的幹道。

1922年台北市實施町名改正,為「太平町」,

範圍是從北門前的鐵路平交道起算,到台北橋腳為止。

日治時期的延平北路一段66巷原本是作死胡同,

只有東邊連接延平北路,西邊為死巷子。

當時西邊為大稻埕車站的鐵軌腹地1937年大稻埕車站廢止,

廣大的腹地成為住宅區;但直到二次大戰後,

延平北路一段66巷才被貫通到新開闢的塔城街。

形成今日的樣貌…….

巷內中僅存的張姓街屋,

綠釉花瓶、清水磚、拱門、洗石子等均保持完整。

為日治時期相當典型的街屋住宅。

可惜,對此街屋無進一步之資訊。

0

發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