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在明治維新後積極學習西方文明,「公會堂」是源自
古希臘形塑市民運動、藝術、精神和政治生活的場所。
大正浪漫時期,日本開始在全台各地興建公會堂,
當然免不了宣導政令、精神改造的政治目的,然而有別於
過去漢人社會在大廟埕散漫的民間集會,逐漸建立「現代市民」
的概念,所以也加入許多藝文活動、演講、畫展、表演等。
國民黨政府來台後,
縱使將這些建築改名為「中山堂」或「實踐堂」,
也承繼了過去的功能意義。
台灣興建最早的公會堂在基隆(1902),現已拆除,
改建基隆文化中心;第二座為1911年峻工的台南公會堂。
日本人在台灣陸陸續續興築了至少70所以上的公會堂,
不過現在僅存1911年開始使用的「台南公館」和
2018年6月20日修繕完成的新化郡公會堂。
新化郡公會堂落成於昭和11年(1936),
是興建來提供一般民眾集會、婚喪喜慶或藝文活動所需,
新化郡公學校的畢業典禮也在此舉行。
戰後,新化公會堂歸屬新化街役場(公所)之財產與管轄,
為地方集會的重心,
舉凡重大會議、藝文活動、喜慶宴席皆在此舉行,
約1960年代,由中國國民黨部租用,
之後做為為新化民眾服務社使用。
其門面已經改建,後半部仍維持原貌,內部為傳統樑柱結構,
舞臺設計古色古香,深具特色,屋頂為木造建築。
新化郡公會堂屬於日治行政層級的第二級,外觀俐落,
立面簡潔,山牆高聳,以幾何圖形的Art deco藝術風格來裝飾,
左右對稱;牆面主要以洗石仿石及溝面磚舖陳,
總體說來是近世復興式的式樣。
後來被市府收回,2016年8月開始整修,
與隔鄰的圖書館有走道連結,
是全國第一間用來做圖書館的歷史建築,
並轉型為青少年圖書館,
收藏適合青少年閱讀的動漫、文學、科普、藝術和生活勵志類
書籍共5,000餘冊,將來還要朝舉辦講座、展演的方向走;
也研究將公會堂列為大目降文化園區範圍內,
由志工來協助區公所永續經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