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南高等工業學校是日治時期的高等工業教育機構,

也是在1943年臺北帝國大學工學部設立之前全臺唯一的

高等工科教育機構,

1944年改名為臺灣總督府臺南工業專門學校。

該校校址即今天國立成功大學的成功校區,

亦是該校前身,但是直到1990年代成功大學才正式

將校史追溯回日治時期。

日治初期,臺灣作為大日本帝國的南方殖民地,

一直是帝國的糧倉,政策上有「工業日本,農業臺灣」之說。

然而,到了1920年代,臺灣農業發展趨向飽和,對日本本土農業

構成威脅,加上日本經濟歷經第一次世界大戰與經濟大恐慌,

受景氣興衰影響甚鉅,讓臺灣總督府開始調整殖民政策。

總督府財務局率先提出「加工貿易立島論」,

主張臺灣應進入工業化時代,進口南洋地區的原物料,

加工為工業產品後銷往各地。

台南高等工業學校的設置肇因於昭和三年(1928)總督府

文教局的提議,隔年(1929年)臺南州政府提供47000坪校地給學校。

該校於日本昭和六年(1931)創校,該年4月開學,

設有機械工學科、電氣工學科與應用化學科,分別錄取25、25與22人,

最初由於系館尚未蓋好,所以學生多在理化實驗室上課,等到隔年4月

應用化學館才蓋好,剩下兩個系館則是在12月完工,而本館的完工是在

昭和八年(1933),講堂則是昭和九年(1934)的時候。

昭和十三年(1938)4月1日創設「台南州立專修工業學校」,

昭和十五年(1940)將電氣化學組獨立為電氣化學科,並增加了

土木以及建築兩個科系,兩年後校名又改為「臺南工業專門學校」。

戰後,民國三十五年(1946)2月該校改為「臺灣省立臺南工業

專科學校」,同年10月再改為「臺灣省立工學院」,

而民國四十五年(1956)8月該校改制為「臺灣省立成功大學」,

並將成功校區前的「工學路」更名「大學路」,

民國六十年(1971)8月改制為「國立成功大學」至今。


臺南高等工業學校約略分南北兩大區域,

以今成功校區通往光復校區道路為分界。

在南半部中軸線區域為學校最重要構成軸線配置本館(今成大博物館)、

講堂、理化學實驗室(今物理系)、圖書課(今化學系)、學生宿舍(今化學

館建築)等師生通用空間,

其中除學生宿舍配置為座南朝北面向操場外,

建築配置多為座北朝南。東南區域為個別系所館舍,

由兩座回字型校舍圍繞兩處中庭而成,建築配置為座東朝西,

西南區域配置體健設施,包括庭球場(網球)、武道館、游泳池,

1938年創立的「台南州立專修工業學校」(今成大附工)

即位於靠近大學路校門口區域(約為物理二館、綜合大樓),

今仍存獨立校門口面向大學路。

本館在長期作為校務中心後,曾作為數學系系館(二樓尖有數學系

系徽)、閱覽室、校史室與校友中心,現在則於民國九十六年(2007)

11月11日改為成大博物館;

講堂在戰前是供大型課程或室內集會使用,

戰後則也作為小禮堂,並命名為「格致堂」。

本館為學校的門面建築,左右對稱,中央最高,

為一字型平面,外牆貼有十三溝紅色面磚,牆基則是黃色洗石子。

該建築門廊有三個拱型開口,上面有平臺,而二樓上有開了牛眼窗的山牆。

在進了門廊與玄關後,前方是主樓梯,兩側則是原本的教室與辦公室,

上了二樓則可以到門廊上的平臺。

原本只有中央有二樓,是在民國六十六年(1977)才將

原本只有一樓高的兩側增建為兩層樓高。

講堂則為長方形平面,坐北朝南,主入口正對著本館後方入口,

外牆主要使用淡紅面磚,基座也是黃色洗石子。

其北邊是講壇,兩側有準備室,東西兩側設有外廊。

主入口門廊與外玄關均為三開間,

主入口門廊柱子柱頭為簡化的棕櫚葉,而外玄關柱頭為籃式柱頭。

正面有山牆,上面開有牛眼窗,

下面則有雙聯圓拱形窗框與長形窗。

0

發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