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隆法國公墓( Cimetière militaire français de Keelung)
位於基隆市中正區中正路與東海街交叉口,當前已指定為
基隆市市定古蹟。
光緒九年十一月至十一年二月間(1883-1885),清朝為了保護越南
而與法國發生戰爭。除在越南境內展開外,法國尚派遣部隊攻打雲南邊界,
海軍上將孤拔則統率遠東艦隊取得臺灣海峽制海權,並先後佔領臺灣基隆
和澎湖兩處。
法國遠東艦隊雖於海戰贏得全勝,並一度攻佔基隆、澎湖等地,
卻因於滬尾一役受挫及疫病流行,無法達成拿下臺灣全島。
《中法新約》後,為紀念大清帝國與法國在中法戰爭期間死亡的
700多名將士,因而在基隆及馬公市(澎湖)安葬在兩處法國軍人墓地,
一處在基隆,一處在馬公(澎湖)。
現有格局則為1909年日本政府進行重修工程後所建立,
部分安葬於馬公的遺骨移送基隆。
1928年,臺灣總督府自發性的永久管理位於基隆與澎湖兩地
之法國公墓,並於同年12月30日舉行移交。
戰後,法國公墓仍存,1947年4月14日之後,法國駐上海總領事
貝恩斯先生向外交部通報了公墓完全破敗的情況,並已展開應急工作。
1954年8月5日,中華民國政府與法國政府擬定「基隆法國公墓及
馬公法國紀念碑所佔有土地之租貸辦法」以象徵性的1元將兩地的
紀念碑地權承租法國。
1964年中華民國與法國斷交後,墓地由中華民國政府收回為國有地,
但由法國在臺協會作為法國海外領土實質管轄,一般人無法進入參觀。
直到1993年,大使館的法國代表才確保對屠土地進行管理。
法國台灣協會總秘書處在國防部的財政支持下接替它。
1997年,經法國部長決定,經協議,墓園管理及維修權交還
基隆市政府,直到1999年移交基隆市政府並定為市定古蹟,
始開放參觀。
當前,法國公墓共保存1885年法軍於大沙灣所興建、
1929年法國政府派員參加移管式時所建的墓碑,及1954年
法國政府由澎湖遷建之墓塚。
目前園區共有7座石墓、2座紀念碑和一座遷移記事碑,
全數採用花崗石及砂岩塊雕鑿疊砌……
配合園區的整治,目前的園區較為開闊明朗,
一掃先前陰森及蚊蟲孳生的窘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