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嘉慶19年(1814),以郭百年為首的漢人對埔里盆地發動

武力侵墾,造成埔里原住民族群埔裏社死傷慘重,

史稱「郭百年事件」。

為了不讓埔里盆地持續受到侵占,埔里社族人經由邵族引薦,

臺灣西部平原土地流失嚴重的中部平埔族群遷徙至內山埔里,

共同保護埔里土地,

接連引發臺灣史上最大的原住民集體遷徙。

共30諸社族人,經由溪流走入內山埔里,

並將原鄉地名如房裡、烏牛欄、大肚等社名,

帶到埔里落地生根建立新聚落,彼族與本族間以「打里摺(Taritsi)」

相稱,即盟友族親之意。

同治十三年(1874),清廷厲行「開山撫番」的措施。

原駐鹿港之「北路理番同知」改為「中路撫民理番同知」移駐埔里社,

正式成立埔里社廳,其管轄的區域西至今雙冬火焰山,南至濁水溪上游

今集集一帶,北港溪上游,東接內山。

並派吳光亮督軍三營開山撫番,

並設撫墾委員,籌措撫墾事宜。

清廷以「屯兵」與「精兵」奠定埔里盆地的統治基礎,

再以「隘制」,延長隘勇線,與撫墾措施,防範番人之襲擊,

並以「社學」與「保甲制」實施教育與政務。

持著鋤犁的閩籍漢人,和拿著斧鋸的粵籍客家人,

進入埔里盆地拓墾,其闢水利、種水稻、建廟興學、伐樟熬腦,

使得埔里盆地成為平埔族人與漢人的角逐之地,

漢人再挾著高文明優勢,主導平埔族人接受漢化,

先住民族與平埔族群的固有文化,則因埔里盆地人文環境的

社會變異,而加速滅絕。其語言及風俗習慣亦逐步消失。

尤有甚者,漢人以累積的經濟資本,大量收購

平埔族群的土地,是故平埔族群淪為弱勢族群,

埔里盆地完全被漢人所征服……

清末日治初期,房里地區為一街庄,稱為「房里庄」。

該庄西及北隔眉溪與水尾庄、史港坑庄、牛眠山庄為界,

此區有著一整大片的先人墓葬區。
墓區內一座最大的墓塋,為王家歷代祖先墳墓。


王家燈號為同安,是為漢人家族。

經查埔里地區王姓家族,
最知名也具有地緣關係的就屬阿里史的王雨水家族。

據文獻記載 :
阿里史漢人家族主角為王雨水(另有資料稱王水牛 ?)
王雨水育有三子;分別為王心匏、王葫、王貞;
孫輩有王隆申、王漢堂、王進發等……..

黃利用(1856-1935),埔里地區「黃望家族」的開拓者之一。
清末,枇杷城莊屯番余青雲讓渡五港泉原野一半土地的開墾權與黃利用。

日治時期初,黃利用曾擔任辨務署參事,後於埔里社公學校烏牛欄分校設校時
擔任漢學教師兼該分校學務委員。同時,黃利用因協助日本軍隊入埔里地區
而獲任埔里社警察署警吏。明治31年(1898),黃利用取得鴉片煙膏鑑札,
並於大埔城西門街經營「隨安商店」至1902年。
此外,黃利用也與當地平埔族群建立良好關係。
並與當地阿里史地區漢人王氏家族往來密切,
有2名孫女送與王家收養。

黃利用育有長子黃敦仁等子女;
後來,黃敦仁入贅當地高山族望氏家族,
與秀才望麒麟的獨生女望阿參結婚。
發展出所謂的黃望家族…….
此墓規模龐大,且建築工藝優良,
應是日治時期重要的地方家族,
不知是否即為此一家族 ?

0

發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