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蘭為反抗西班牙的統治所進行的八十年戰爭,延伸到海外的對抗,

1622年荷蘭東印度公司派遣指揮官雷爾生率領荷蘭、英國聯軍艦隊

16艘艦艇與1000多人,攻擊葡萄牙控制的澳門戰敗之後,

於是轉往澎湖尋求新的據點。

雷爾生招聘澎湖漁夫為嚮導,於7月底親自前往台灣各海岸探查,

隨後議會仍決議在澎湖建立據點與堡壘,與明方展開談判,

同時私掠往來與澳門、馬尼拉貿易的商船。

1623年3月雷爾生特派商務官駐紮大員,10月派遣官兵於大員

海灣入口南側的沙洲興建城砦。

1624年8月底來到台灣的宋克博士,

成為首任台灣長官,首先在4月底所拆毀的大員城砦原址,重建

西式水岸堡壘,命名為奧蘭治城(荷蘭語:Fort Oranje),

即為臺江西岸的一鯤鯓沙洲上(1627年改稱熱蘭遮城,今安平古堡)。

稍後又在城堡東方旁邊,興築商館與興建了「臺灣市街」(今安平延平街),

與城堡所臨海灣東方對岸的「赤崁市街」(今民權路)。

荷蘭人在臺灣島上的統治,由於委託承包商代為收稅,

對從中國大陸引進漢人農工的百般苛徵、限制,

中國沿海連年鄭、清交戰,海疆封鎖、台灣進出口貿易停滯、

經濟衰退,終於招致漢人不滿,引爆1652年的郭懷一事件。

該起義事件雖然最後被弭平,但荷蘭人為了防止類似事件再發生,

遂在1653年於赤崁市街北方建造了赤崁省的省城普羅民遮城,

最終於1655年完工,

臺灣人則稱該城為赤崁樓或紅毛樓。

1661年4月,鄭成功在任職荷蘭通事之何斌的引導下,

通過鹿耳門港道,越渡臺江內海,首先攻下普羅民遮城。

5月底鄭軍圍攻台灣城(熱蘭遮城)大敗,死傷慘重,

鄭氏將赤崁定為東都明京,於普羅民遮城設承天府衙門,

並頒佈諭告:「東都明京,開國立家,可為萬世不拔基業」,

設一府二縣,並以故鄉安平為名,

改台灣(大員)為安平鎮。

清乾隆15年(1750) 臺灣縣知縣盧鼎梅將縣署移建於赤嵌樓右,

加以修護管理,並定時開放供人參觀,

時有府城八景之一「赤嵌夕照」的美名。

同治初年,供奉觀音佛祖的信徒在赤嵌樓境內建造大士殿。

1886年知縣沈受謙在赤嵌樓的原址上建造了海神廟、文昌閣、

五子祠三座樓閣,並為振興文教而興建蓬壺書院,

日治時期,日本人以海神廟、文昌閣和五子祠當做

陸軍衛戍病院和臺南師範學校學寮,

1918年赤嵌樓被作為日語學校分校,並由許全負責修建文昌閣

及海神廟,並在1921年再次修築赤崁樓。

1942年,台南市役所將大士殿、五子祠完全拆除,蓬壺書院僅留門廳。

台南市長羽鳥又男有感於赤嵌樓腐朽不堪,在戰時物資缺乏的情形下

,說服軍方協助調配,爭取海神廟及文昌閣的修復。

修復工程始自1943年3月1日,完工於1944年12月20日,

由盧嘉興負責設計及修復,修復工程找了台南市寺廟建築名師協力。

1944年12月20日葺修工作竣工。

赤崁樓著名的地標9塊贔屭碑,是在1960年由大南門遷來。

之後赤崁樓庭院中又陸續聚集了二十多塊古碑,規模略遜南門

公園碑林,故有「小碑林」之稱。

赤崁樓乃荷蘭人於1653年創建,

原稱普羅民遮城(Provintia荷文為永恆之意),

漢人則稱之為「赤崁樓」、「番仔樓」或「紅毛樓」;

「赤崁樓」雖歷代都有改建,

至今仍大約維持原貌。

今列為國定古蹟。

0

發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