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山公墓」百年以前,這片墓地的範圍更廣大,俗稱「鬼仔山」,
也有轉寫為「桂子山」、「魁斗山」等詞,還有統稱「大南門郊外墓地」、
「南郊」,日治時期的「桶盤淺及鹽埕墓地」、
戰後的「台南市第一公墓」等稱呼。

南郊墓地屬於台南台地南方櫻丘沙丘群的一部分地形,
丘巒疊翠、視野廣闊,有竹溪河谷蜿蜒流經。
即使是今日,依然能清楚體會李仙得所說的土塚、坡面
與峽丘是什麼樣子。

傳統習俗中,興建墳墓得審慎擇址,並請堪輿師觀察與詮釋地理環境,
以取得一塊能幫助後代運勢更興旺的風水寶地。

像南郊這片丘陵起伏、居高得水的地形,在形家眼中即有藏風聚氣之勢,
所以是離府城市街最近的風水寶地,也很早就受台南地區
華人移民作為絕佳的墓葬之處。
經歷近400餘年發展,南郊墓地留下許多墳塚與地名,
見證人們持續活動的歷程。

有些地名就直接跟丘陵地勢有關,
如「大崙」、「二崙」一直到「五崙」,以及「石燭崙」、「曾蔡二姬崙」等。
有些地名聽起來則是很饒口,像「絲線吊銅鐘」、「將軍坐帳」、「烏鴉下田」、
「金盤搖珠」、「仙人拋網」等,這些則是龍脈結穴的巒頭風水之名,
是長久以來許多堪輿師解讀南郊地理環境的結果。

此外,「魁斗山」的地名是從「鬼仔山」、「桂子山」演變而來;
但選用「魁斗」二字,更刻意要連結「魁星踢斗」的典故。
魁星是主掌文運的神明,而城內的台南孔廟,就援引了南郊丘巒作為
其風水格局上的「案山」,如《續修台灣縣志》記載:

「魁斗山⋯⋯狀若三台星,為府學文廟拱案。」
1777年知府蔣元樞〈重修台灣府學圖說〉也記載:
「查南郊魁斗山,郡學之文筆峰也。」

南山公墓內的墳墓建築造型與裝飾也充滿時代特色。
境內的墳墓建築,以具有墓龜、墓肩、伸手、明堂等
格局的傳統漢式墳墓佔最多數量。

然多數均為原台南市區內所葬之墓,遷葬而來。
當中不乏多位先人合葬之所…….

此墓形制完整,看似原葬之所。

然搜尋網路,對此人卻無從所知。

按 : 海澄縣,福建省舊地名,古時屬漳州府,隆慶元年(1567)設置海澄縣,

大致位於今福建省漳州市龍海區東部,以及福建省廈門市海滄區除東孚街道以外

的區域,縣治今漳州市龍海區海澄鎮。

1960年與龍溪縣合併,以兩縣各取一字得名改名龍海縣,縣治石碼鎮。

明後期曾為中國重要的對外貿易港口之一,

成弘之際有「小蘇杭」之稱。

當時成立之時因月港成為明朝閉關鎖國唯一的通商口岸,

使之成為當時中國的第一大港,無比繁榮,

明嘉靖四十五年(1566)明王朝析龍溪縣之靖海館及漳浦縣部分地

置海澄縣,有「海疆澄靜「之意。

據查該地嚴姓應出於海澄鎮內溪村嚴厝社。

文林郎,為中國古代文散官名。

隋開皇六年(586)始置文林郎一職,為從九品上。

隋煬帝大業三年廢除。

唐武德七年(624)又復置,為文官第二十八階,從九品上。

宋朝為從九品上,後定為第三十三階。

明清沿置。明朝正七品初授承事郎,升授文林郎。

清朝正七品授文林郎,吏員出身者授宣義郎。

清末廢除。

墓碑上季載著 :

大正乙丑年梅月海澄例贈文林郎嚴府君,

名諱攀龍 章騰蛟之佳塋,

墓主嚴攀龍,其墓為傳統漢式式樣,占地廣闊,

墓肩為花草泥塑,做工細緻少見。

其形制及整體完整性看來。

此墓是墓區當中極少數

完整呈現的原貌古墓…….

0

發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