苑裡地名源自於平埔族原住民道卡斯族苑裡社(宛里社)譯音而來,
依安倍明義台灣地名研究就番語語言譯為「里灣里」,在簡化番語之下,
由「彎里」、「灣麗」(Wanli),仍至古文獻所稱「宛里」、「苑裏」,
與今日的「苑裡」均為同音異字,所指的都是指同一個地方。
清乾隆廿九年(1764),設苑裡堡,轄苑裡、吞霄(今通霄)兩街,
以及山柑、日北、貓盂、房裡十三莊社。
大正九年(1920),設新竹州苗栗郡苑裡庄。
昭和十八年(1943),改制為苑裡街。
苑裡坑,是苑裡鎮的一個傳統地域名稱,位於該鎮北部。
相較於今日行政區,其範圍大致包括苑坑里、水坡里。
清末至日治初期,苑裡坑地區為一街庄,稱為「苑裡坑庄」。
該庄北邊西段五里牌庄為鄰,北邊東段及東邊與大坪頂庄為鄰,
南邊為大埔庄、田藔庄,西邊為貓盂庄、瓦磘庄。
大正九年(1920),該庄改制為「苑裡坑」大字,隸屬於新竹州
苗栗郡苑裡庄,大字下有「苑裡坑」、「水柳坡」小字名。
苑坑里. 係由印斗山與通霄台地所夾之苑裡溪下游之谷地,
古稱苑裡坑,光復後易名為苑坑里。
何厝即迎薰樓所在之位置,在苑坑里屬大戶地主何臨進所建,
距今已有百年,何臨進生前擁有水田八十餘甲,旱田十三甲,
凡年冬收成不佳,則主動減租,因而博得佃農尊崇。
從苑坑里水坡路旁小徑進入,在一片秀麗的水田景緻一側
矗立著一處古味盈然的紅磚老厝,映入眼簾的是門樓上蒼勁秀麗的
「迎薰樓」三個字。
門樓面向東南,迎薰之意除了向南的意味外,
也代表何厝主人迎接賓客,廣結善緣的氣度……
何厝為佈局完整的四合院建築組群,根據訪談記錄,
古厝建於大正十年左右,聘通霄銀和土水師建造。
風水觀念以及當時新式的水泥與洗石子建材裝飾,
是這座鄉紳大宅最引人入勝之所在。
何厝為二進一院口字型的四合院格局,左右各外加兩條護龍,
左外兩條護龍與左廂房之間皆有過水間,成為獨立之出入口;
右廂房與右外第一條護龍間有過水間獨立出入口,右外第二條護龍
則毀損嚴重,且其前側已改建成鋼架獨立柱式倉庫。
另有一頗具規模的大型門樓位於主體建築組群左側,
這是何厝的入口意象,亦是頗富盛名的門樓建築。
何姓來源主要系出自姬姓,是周文王之後,
根據《元和姓纂》記載:「周成王弟唐叔虞裔孫韓王安,
為秦所滅,子孫分散,江淮間音,以韓為何,遂為何氏。」
即周成王分封其弟叔虞於韓。
其孫韓王安,原居韓邑 ( 一說在山西河津縣 ) 為秦國所滅。
子孫分散於江淮之間。
江淮方言,音「韓」變「何」,逐為「何」氏。
因此,何姓是由韓姓分化出來的。
廬江於東周時屬於吳地,
秦始皇統一中國後將之歸於九江郡,隸屬於揚州。
漢高祖四年(前203)將九江郡更名為淮南國,
漢文帝十六年(前165)又將其改名為廬江國,
地區在安徽省廬江縣一帶。
何姓多以盧江為堂號…….
此為第三次造訪,
現任屋主因顧及隱私,
目前內廳已少讓人入內參訪;
古厝兩側的西洋洗石子樣式,
也是此一古厝最讓人驚豔之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