苑裡是苗栗境內少數的擁有平原地形的行政區,

因而適宜種植稻作,有「苗栗穀倉」、「苗栗米倉」美譽。

境內早期是藺草的主要生產區,曾出口大量的藺草製品。

地名源自於平埔族原住民道卡斯族苑裡社(宛里社)譯音而來,

依安倍明義台灣地名研究就番語語言譯為「里灣里」,在簡化番語

之下,由「彎里」、「灣麗」(Wanli),仍至古文獻所稱「宛里」、

「苑裏」,與今日的「苑裡」均為同音異字,

指的都是同一個地方。


清領康熙、雍正年間,稱「崩山八社」或「崩山」,

乾隆以後改稱「蓬山八社」或「蓬山」。

八社包含了

大甲東、大甲西、宛裡、房裏、南日、雙寮、貓盂、吞霄。

當中的宛裡、房裏及貓盂等社都在今天的苑裡境內。

福田里舊名「田寮」,地勢平坦,土地肥沃是苑裡的米倉,

「田寮早獲」更是昔日「苑裡八景」之一,

田寮莊:早期在聚落外田園裡搭建草寮,以為工作使用或臨時住所,稱為田寮,

《諸羅縣志》記載「視田畔高敝地,結數椽為憩息之所,蔭以竹木,收獲時寢食其中,曰田寮」。

也為當時田野的地標,

《台灣姓氏堂號考》記載「雍正年間鄭道入墾苑裡田寮。」

田寮是苑裡早期漢民進入的聚落之一。

鄭家古厝為苑裡鎮目前僅存雙燕尾翹脊的民居古厝,

係雍正年間入墾「田寮」的鄭道的後裔鄭良珠家族所建。

鄭家古厝為三進式左右雙護龍格局,位向坐東南朝西北,

寬闊的外埕為禾埕,埕外有半月池,

右外側設有防衛的「銃樓」,莿竹雖已移除,

但週邊形勢依稀可見圍護的色彩。

「門廳」正面明間次間向內退縮,呈「凹壽」門面,

台基為唐山平板石材,卵石牆基,斗子砌牆體,

梢間設磚砌八角窗型長條窗櫺,裝飾左右均衡對稱,

可惜左側修建採用現代建材。

「鄭家古厝」位於「瓦厝內」,

「瓦厝內」為聚落名,因鄭家三落紅瓦大厝而得名,

在鄭家瓦厝西邊另有一處鄭姓聚落,但為土墻草頂的合院,

則取名為「草厝」,以建材作為聚落名,充滿著傳統的

鄉土風趣……

《苑裏志》記載「咸豐三年閩粵械鬥,各街莊被粵人燒毀,惟田寮鄭玉慶

雇民丁自守,保全不陷…。同治元年戴潮春反清,田寮鄭用自備斧資,帶壯丁

五十名隨游擊鄭榮平亂,以軍功授守備職。」

瓦厝內鄭家一直是地方上望族。

鄭家祖籍福建省泉州府同安縣馬巷三角程,

來臺祖天犀公於乾隆初年來臺,落腳於苑裡田寮,務農為生。

乾隆20(1740)年間,天犀公於現址蓋建了鄭家小型聚落,

及至7代鄭良瑞、鄭良珠,分別中文、武秀才,始翻新祖厝,建大宅院。

田寮鄭厝原為三進二院曰字型四合院。第一進外門原設於左側朝南,

因開闢道路已不復見,外圍牆倒塌,門前的半月池亦已填平。

第二進門屋,屋頂為硬山斷箭口馬背式,屋脊採燕尾脊,垛頭上

飾有彩色花卉剪黏。

牆基以唐山石板墊高5公分,牆面以斗磚貼面疊砌,門柱採燕尾磚。

進入二門之後為正廳,門與正廳之間有寬闊的內埕。

正廳屋脊採燕尾翹脊式,上覆紅瓦,建築採出屐起工法,

無簷柱,牆身以土埆砌成,外敷水泥。

廳堂後壁左右分別有兩道拱門,為第三進,

可通往後廳。

由鄭良珠家族建傳統三落二院,二對護龍之合院聚落,

俗稱「大厝九包五,三落百二門」,前有魚池,後有果園,

四角各有水井一口,

是雍正年間鄭道入墾田寮之後裔,

古厝創建於道光15年(1835)……..

0

發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