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獻所稱的「查畝營」是柳營的舊稱。

《台灣通史》稱它和鄰近的林鳳營、新營「皆鄭氏屯田

之地,以強兵保國」。

但這一帶原為平埔族哆囉嘓社的領域,他們世居在此。

其風俗習慣,根據乾隆16年(1751)《皇清職貢圖》記載:

「服飾大略與諸羅等社同。男以竹片束腰,曰箍肚,欲其漸細。

能截竹為簫,長二三尺,以鼻吹之。歲時,婦女多以糍餌相餽餉。

又按府志,哆囉嘓社男女成婚後,俱折去上齒各二,

彼此謹藏,蓋亦終身不改之意云。」

而柳營區的神農里、果毅里一帶,

也因漢人入墾形成新、舊咯(嘓)莊,

原哆囉嘓社人乃退到急水溪的上游龜重溪的對岸。

因在舊咯莊的東方有兩座山,

左為佛山,形狀似鼓;右為尖山,形狀似旗而得名。

閩南語稱「鼓旗後」,轉成北京話稱果毅後,

《乾隆輿圖》則稱卑義後庄。

鄭成功軍隊編制與「二十八宿」相同,「查畝營」應為「女宿鎮」

屯營之地,故俗稱「查某營」,後演變為「查畝營」。

而「柳宿鎮」軍團屯營之地可能與「女宿鎮」屯營之地毗鄰,

故此兩鎮屯營之地合稱為「柳營」;

另一說是因明鄭時期在此設置查測田畝的軍營而得名,

日治時期當局認為「查畝營」地名不雅,便以此地居民

姓氏大宗的劉姓,取日語音譯為「柳」,

易名為「柳營」。

日治時期,中埕里名為「三堡」,以該里位於查畝營庄中心,

為各項活動之集會場所,故改稱「中埕」。

該里原住戶,係來自東昇里東邊三角堀仔的十三個羅漢腳,

婚後陸續遷入柳營庄內,故柳營庄起先有十三姓人家,因繁衍傳續,

方有柳營現有之四里(士林、光福、東昇、中埕)。

中埕以陳姓為大姓;

陳貞法古厝位於柳營,約建於大正八年(1922) ,

屋主從福建請來工匠連帶建材,歷時三年方告完成,

外表模仿文藝復興式樣的紅磚造洋樓。現為私人所有。

堂號,為祠堂的名稱或稱號,主要用於區別姓氏、宗族或家族。

陳貞法古厝入口上方山牆寫有「穎川陳」字樣,

一旁依稀可見大正八年,由此可知其落成年代。

這間精美的古宅,目前留存為類似一條龍式建築,

正廳開口設有「凸歸」,並以華麗的仿巴洛克式立面裝飾,

凸歸下方為立體柱式玄關,讓建築物顯得穩重。

兩側廂房的側面亦有華麗的貝殼、花草紋裝飾。

建築物採光捨一般漢人傳統合院建築以防禦為主的小窗,

改採大面積的拱窗,顯得相當獨特。

兩旁的花草紋裝飾,

頂部馬背的部分則改用貝殼紋飾。

陳貞法於日治時代曾擔任保正,

以經營稻米加工起家。

按 : 1905年,臺灣總督府以府令第81號,實施保甲徽章制度,

明訂1906年2月1日起開始實施。推行制度理由為「使人一眼即可識別

保正甲長,同時藉配戴徽章,促保正甲長審慎行動。」

相當於現今的村、里長。在日治時期,十戶為一甲,十甲為一保,

保正為一保的民政事務管理人。

然光以保正一職,恐無法興築此華宅,

其人應有社經方面的成就,

然資訊闕如,不得而知…….

0

發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