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乾隆19年(1754)祖籍福建安溪的林欽明(林堯公)率家人

東渡來臺,其四子林志能(林回公)因善於經商,在艋舺開設「榮泰行」,

在累積財富後,於現今臺北市大安區四維路141號蓋大厝,

大厝的正身完工於乾隆48年至50年(1783-1785),

道光2至3年(1822-1823)其餘左右護龍等也陸續完工。

林回公為紀念家鄉,遂取福建泉州安溪的「安」和榮泰行的「泰」,

將宅第定名為「安泰厝」,

是臺北市現存古宅中年代最久的古厝之一。

林安泰古厝,座落「南蛇環北斗穴,蛇頭向七星」吉地,

採「坐東北朝西南」之建築方位,距今約200多年,是一棟非常精緻

的二進五間起四合院古宅,

民國67年因未被列入古蹟且正好位於敦化南路拓寬用地的範圍內,

遭到拆除的命運,後在專家學者的建議和奔走下成立遷建計畫,

方得以移至現址而保存下來。

民國89年5月由臺北市政府民政局精心規劃為「林安泰古厝民俗文物館」,

對外開放參觀,民國98年配合臺北國際花卉博覽會成為展館並擴建庭園,

民國100年繼續以「林安泰古厝民俗文物館」開放民眾參觀,

為本市重要觀光景點。

林安泰古厝1986年自四維路拆遷重組于濱江公園,

即脫離原有的地理風水環境,昔日古厝分金線正前方原以蟾蜍山

巒頭作為『風水案山』,是完整的傳統民居風水地景,

前有案山,左右有青龍、白虎護砂圍蔽,

半月水池前為平坦的藏風聚氣「明堂」,

今日閩式庭園為再現古厝的風水地景,

於正前方形塑象徵案山巒頭的假山「顧渚茗山」,

明堂左右以微凸草坡包被中央明堂腹地,

以之重現彌補古厝的風水地景象徵。

古厝外顯閩南建築形式,

庭院周圍園林講究自然而然,雲水自在之造景理念。

蜿蜒曲折間,或見山水應和;飛石築道, 或見怪石嶙峋,

野景成趣。粉牆映翠竹,波光現枯石,小中見大,

幽遠不盡的空間形塑,

兼具養心、賞玩、遊憩、文化、教育等功能,

怡情養性不在話下,是市民朋友日常生活的後花園,

更是近悅遠來,結伴賞遊的最佳首選。

0

發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