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起潮落,淡水河日復一日的漲退潮作用,帶來海洋與
河川豐富的有機質,也營造出特殊的生態環境。
挖子尾自然保留區位在淡水河口的左岸,因為入海口地形彎曲,
所以稱為「挖子」,又由於是淡水河道最後一個彎曲處,於是便將
此處稱為「挖子尾」。
當地類似潟湖地形,提供了水筆仔最佳的生長環境,
而形成生物豐富多樣的河口紅樹林生態系,
與竹圍、關渡並稱淡水河系三大紅樹林區。
除了紅樹林外,蘆葦也是在地的代表性植物;
另有許多耐旱、耐鹹的植物,如濱刺麥、白茅和馬鞍藤;
小徑上則生長有蔓荊、茵陳蒿、變葉藜等植物。
由於環境較為單調,生物種類並不多,
但數量相當可觀。
入海的河口為什麼會形成三角洲呢?
原因在於當河流入海時,由於受潮流及河口變寬的影響,
逐漸分散水流,流速因為客觀的原因不斷下降,這樣流速帶來的大量
泥沙就淤積在河口段,海洋動力的侵蝕速率小於淤積的速率,
這樣在河流入海處長年累月就形成扇面狀的堆積體。
另一個造成泥沙大量沉積的原因,是河流中有大量以膠體狀態存在細黏土,
這些黏土遇到海水時,由於鹽的作用逐漸形成凝絮沉澱下來,並隨著堆積
的越來越高而逐漸露出水面,形成三角洲平原。
一些河流由於河口外水深較淺、含沙量高、
河口區的水流相對較弱,容易造成泥沙迅速淤積在河口,
形成大的河口沙嘴。
當沙嘴延伸到堵塞河流不能進入大海時,
會重新改道並在新的河口逐漸形成新的沙嘴。
斷流後的老河口,受海流和波浪的作用,
逐漸侵蝕後退,慢慢形成扇狀三角洲。
有些入海河流和三角洲不同,河口區水流作用較強,
雖然含沙量也很高,但是波浪作用較弱,河口的泥沙分岔
堆積延伸,逐漸形成長條形的大沙嘴,
分成很多股岔道同時入海,看上去和鳥的足很像。
被稱作鳥足狀三角洲。
典型的鳥足狀三角洲是美國密西西比河三角洲。
對於入海河流波浪作用較強、含沙量不算很高的河口區,
泥沙會沿著主流方向沉積,堆積體通常呈尖形向外伸長,
這樣形成尖頭狀三角洲。
挖子尾位在淡水河口的左岸,與淡水共扼淡水河口,
因為入海口地形彎曲,所以稱為「挖子」,又由於是淡水河道
最後一個彎曲處,於是便將此處稱為「挖仔尾」。
昔日因沿岸水深可泊舟船,為漢人來台開發較早的地區,
清初即為船隻停泊之處所。清雍正12年,已經有了街市,
後來由於淡水河口淤積嚴重,乾隆以後已經逐漸沒落。
此地為一典型的河口生態系,
水筆仔攔截淡水河挾帶之大量泥沙及有機物,
形成一片沼澤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