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佳里區位於濱海的蕭壠半島,西南靠臺江內海,
北臨古曾文溪(今將軍溪),當時的蕭壠市街與佳里興
尚隔溪分處南北。
十九世紀中葉古曾文溪改道、臺江陸浮後,
佳里區才位於內陸至今。
佳里區在明鄭時期隸屬天興縣(州)下之永定里及開化里,
到了清治時期則隸屬臺灣府諸羅縣,1704年以前一直為縣治所在;
1787年後諸羅改名嘉義,繼續隸嘉義縣管轄;
清末1887年改隸臺南。
大正九年(1920)臺灣地方改制,與佳里興堡合併,
因古縣治所在地佳里興,而將蕭壠改名為「佳里」,
並設置「佳里庄」,劃歸臺南州北門郡管轄。
現今佳里區行政範圍的確立,來自於大正九年 (1920)地方改制,
日本當局將臺灣十二廳改為五州二廳,設佳里庄屬臺南州北門郡。
佳里庄轄佳里興、溪州、子良廟、新宅、番子寮、蕭壠、
下營、塭子內等8個大字。
1933年佳里庄改為「佳里街」。
1946年1月,改為「佳里鎮」,屬臺南縣北門區。
1950年,裁撤區署,佳里鎮改直隸於臺南縣。
2010年,臺南縣市合併改制為直轄市,
佳里鎮改組為市轄區「佳里區」,隸屬臺南市。
頂廍里土名為下營,原為鄭氏設鎮屯田駐兵之處。
原設有糖廍,因在嘉福里,東接海澄里,
本里僅包括頂廍一個聚落,於民國三十五年正式成立,
行政區域大致為:延平國小以南,佳皇實業公司一帶以西,
西接於七股區。
日治時期成立製糖會社,糖業成為最大的經濟來源。
1905年,佳里糖廠舊名蕭壠製糖所,是明治製糖株式會社在臺灣
所設立的第一個新式糖廠,而招致周圍民眾大量栽種甘蔗,以供
糖廠採收製糖,
爾後因傳統輕工業發展,
鄰近的蕭壠製糖所休工關廠,傳統行業也式微。
然而有糖鄉之稱的頂廍里,近年致力復興古早製糖技藝,
復甦在地糖業文化,居民向製糖老師傅學習手工製糖,
甚至集結在地文史資料與耆老口述糖業軼事,
打造首座「復古糖廍」,包含榨甘蔗用的石硨
和煮糖用的孔明鼎,堅持傳統技藝。
居臺南佳里頂廍的徐氏是當地頗具聲望的家族之一,
徐宅格局大器,引用時興的花磚裝飾屋舍外觀,使得古厝
即使歷經百年,至今卻依舊是眾人矚目之焦點。
矗立的門樓上,脊堵嵌上一道花磚緣線,
選用龍、牡丹的磚樣拼貼成雙龍護花的形象,
兩側再加上象徵平安如意的四果圖,立意鮮明。
而牆垣上端以綠釉瓶身的鏤空欄杆裝飾,每經晨曦或黃昏,
陽光穿透製造出竹間疏影律動感,同時照射在欄杆及上緣如錦帶的花磚
與下緣大面積拼貼花磚,帶有光澤感的釉料,閃爍動人。
屋身裙堵上鑲有數款不同的花磚,其中有「喜上眉梢」、
「丹頂鶴」圖樣象徵著主人祈求將喜慶、長壽帶入家門;
另有山水、蝶與牡丹等題材的手繪花磚,
打造出不同的中式庭院之美。
徐厝所使用的花磚為日本瓷磚廠製造生產,
於1915~1935年間引進到臺灣運用於傳統民宅或廟宇。
由於容易施工、顏色多樣、色澤豔麗、不易褪色的優點,
使其取代了部份傳統彩繪、雕刻、剪黏、泥塑或交趾陶裝飾工藝;
造價昂貴、稀少的特性也成為當時豪門望族
用來彰顯財富地位的裝飾元素之一。
聚落內有一間老店舖—濟生堂,
為日治時期徐清山老漢醫師所開設之藥舖。
徐漢醫師精通脈理、藥理,醫術高明,
為北門郡中許多漢西師之脈理師父。
濟生堂之建築形式為巴洛克式二層樓建築,
最特別的是
屋頂的正面立有老鷹塑像裝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