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龍里乃是由於區內有一子龍廟之故,子龍廟裡供奉的是趙子龍。

明永曆十五年(1661)鄭成功來台驅荷後即經營臺灣為反清復明之基地,

同時有位來自福建省同安縣的林六叔,追隨鄭成功投入來台驅荷之行列

後被分配墾殖於「子龍廟」現址,成為入臺之始祖。

明鄭時期,天興縣治設在佳里興堡,

清領時期亦設巡檢司於佳里興,而子龍廟屬佳里興堡轄區,

所以早期趙府元帥出巡刈香,以佳里興為主庄,廟裡香火鼎盛。

林六叔在此定居,原本荒涼之地,經其開墾之後,人口逐年增加,

前後歷經二十年,部落終於成型,即今日之部落型態的「子龍廟」。

其地理位置在佳里興堡(古天興縣)之東南方,

西為蕭壠堡(今之佳里)東為麻豆堡,古稱為「東勢寮」(麻豆社內),

即今之「子龍廟」。

乾隆十八年(1753)桂月,里民林秋眼見草寮頹廢,會集地方耆老林寅、

沈定、楊待等提議建正式廟宇,至乾隆二十年完成,同年十月恭請

趙府元帥入廟安座,並因趙雲曾被劉備冊封為「永昌亭侯」,

故而取名「永昌宮」又名「子龍廟」。

從此原「麻豆堡東勢寮」亦正式改名為子龍廟,

此乃全台唯一以古代人名號為地名之里落。

子龍廟的林家古厝,為鹽份地帶已故詩人林芳年故居,

林家古厝的三合院至現今已經有兩百多年的歷史。

臺北前駐日代表林金莖位於佳里的故居,也位於子良廟境內;

兩層樓洋房沈穩氣派,佔地2000多坪,

主建築部份維護得非常完好。

主建築後方的園區是三合院的建築型式,

可惜,幾年前已遭建商拆除……

居民以農為業者居多,此外飼養乳牛(酪農)者亦不少。

農作物以苦瓜、玉米、水稻、甘蔗、洋香瓜、牛蒡為主,

民風淳樸、生活單純,大都是子龍廟信徒……

三協里於民國35年行政區重劃後正式成立,

是由後庄、潭墘和菜寮三個部落所組成。

位於潭墘(後庄)聚落西北郊有一座大墓,

經實際踏查為貽贈修職郎太學生 林登瀛墓;

網路搜尋無資訊,由地緣關係探討,

或許即是子龍里林姓的祖塋吧 ?

本地區發展較早的聚落為子良廟、後庄、潭墘、菜藔,

在日治初期的官方地圖上已有記載。

臺灣史檔案資源中記載有 :

出典人佳里興堡子良廟庄林慶發即林玉情、林天河;

承典人本庒林泮等敘述;此木孝男立名處為林玉泮,

應即為此林泮;

固可確定,此墓確實與子龍里林姓有關 …….

0

發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