塭內地區清治末期稱為「塭子內莊」,

隸屬於臺南府安平縣西港仔堡。

日治前期仍稱塭仔內庄,隸屬於臺南廳西港仔堡,

日治後期改制為塭子內大字,隸屬於臺南州北門郡佳里街。

塭內地區的主要聚落有塭子內、外渡頭、林投內、

蚶寮、頂破坪一部分、港墘、東勢寮、下東勢寮、埔頂。

日治時期設多項機關於塭子內本部落(如:派出所、公學校、

灌溉監視所、會社原料所等),始大為發展,日治中期至民國

五、六十年代間的農業經濟發展快速帶動下,

成為南佳里、南七股的農、商中心,

庄內曾同時有露天戲院、酒家、碾米廠、布莊等

林立的店家,隨著民國六十年代後工業興起,逐漸取代農業社會,

而塭子內的一時繁景也隨著農業經濟的式微而快速消失,

現今蛻下過去繁華,與一般農村無異。

通興宮原為埔頂、東勢寮和番子塭的共同信仰中心,

故1946年開始成立宋江陣以後,一向是由三庄居民合組。

後番子塭、東勢寮各自獨立,通興宮遂成為

通興里一帶的角頭廟宇。

通興宮奉祀楊府太師、普庵祖佛、

康府千歲、梁府千歲、池府千歲等。

通興里的居民以農為業者居多,

其中以黃姓居民占多數,

據悉該區黃姓先人來自於福建錦宅。

佳里區洋香瓜品質優良,風味獨特,

頗受消費者喜愛,

東勢寮且設置有洋香瓜共同產銷班,

另外在港墘段約有三公頃的地,

種植小番茄,皮厚肉脆,口感佳,

甜度達八度,為全台甜、硬度之最,

此外,

並有水稻、甘蔗、玉米的種植。

0

發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