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南市佳里區北頭洋山麓旁有座百年飛番古墓,

據傳光復前其後裔前往「掃墓」後回家就有人因病往生,

坊間「一冬背墓、一冬少人」就在南部傳開。

走在將軍區往佳里區北頭洋山麓南側位置,路旁豎立一塊

不是很顯眼、台南縣政府置的「飛番古墓沿革誌」,內容大概

寫著1776年西拉雅平埔族「程天與」跑步特快,曾進京在乾隆皇帝前

和駿馬相較,還讓駿馬先跑一段距離,程後面追趕還是贏,

乾隆大喜之餘,賜他可以面君三次,飛番之名從此而來。

飛番程天與屬西拉雅平埔族人,祭拜阿立祖,

阿立祖平埔文化發源地是佳里北頭洋山麓一帶,

才有飛番古墓葬在北頭洋,

漢人來台後,平埔族人才遷徒往山區的

小腳腿、大腳腿和東山吉貝耍一帶。

昔日交通不發達,平埔族後裔每年要回到北頭洋祭拜,

走山路、水路來回得花上半個月以上時間,

學者推測,「一冬背墓、一冬少人」應該是年老體弱者不堪

長途跋涉,體力消耙過多大,當年醫療資源不足,才有

少人事情發生。

據了解,聽說飛番的後裔請來「地理師」前往察看並改了風水後,

族人要前往北頭洋祭拜時由壯丁代表,並帶著長者用衣服替代,

隨著年代久遠,飛番後裔把農地和墓地賣,

古墓長年乏人管理,墓庭和主墓被沙土淹蓋,

只露出墓碑寫有「面君三次」飛番古墓旁

還有一座兒子「程國泰」墓。

飛番墓位於台南市佳里區「南十九線」路旁的田中。

碑體為花崗岩雕刻,字跡依然清晰可見,「皇清」二字之下,

標記了「飛番」程天與「父子面君三次」的殊榮,

年號則為乾隆丙申年桐月穀吉旦。(乾隆41年,1776)

該處兩座清代乾隆年間的古墓。

墓碑上的刻字顯示兩位墓主分別為程天與和程國泰,

其中程天與的墓碑上還刻有「父子面君三次」等字。

從兩個墓碑左下刻的孝男列表來看,

程天與和程國泰兩人有父子關係。

0

發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