佳里區舊稱「蕭壠」或「蕭壟」及「佳里興」。
蕭壠為平埔原住民西拉雅族社名「Saulang」之音譯,
意為「契約之地」。
昔日蕭壠社與新港社(今新市)、目加溜灣社(今善化)、
麻荳社(今麻豆)共稱平埔族四大社。
「蕭壠(Soulang)」一語有「河川曲流處」的意思,
剛好可以說明這個社的特色:
位於曾文溪下游,瀕臨河岸亦靠近海口。
古代的佳里區位於濱海的蕭壠半島,西南靠臺江內海,
北臨古曾文溪(今將軍溪),當時的蕭壠市街與佳里興尚隔溪
分處南北。
十九世紀中葉古曾文溪改道、臺江陸浮後,
佳里區才位於內陸至今。
佳里區在明鄭時期隸屬天興縣(州)下之永定里及開化里,
到了清治時期則隸屬臺灣府諸羅縣,
1704年以前一直為諸羅縣之縣治所在。
早期也設有諸羅縣典史衙門、佳里興巡檢司衙門與北路參將衙門,
至1704年或1701年左右才移至諸羅山。
康熙二十四年(1685) 臺灣設一府三縣,
其中之諸羅縣縣治亦設於此地。
「佳里興」之意,可能是意味著能夠成為美好的里地,
有隆興起來之意。
佳里興再依其原名三字,分為佳化、禮化、興化等三里,
震興宮位於佳里興聚落中心,
成為當地的信仰中心。
當地莊姓、曾姓及許姓
似乎各據角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