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水鄉名源於鄉治所在聚落之古地名「二八水」。
其命名源由係從前該處位於施厝圳(今稱八堡一圳)與
十五庄圳(今稱八堡二圳)之間,建有一分圳自施厝圳引
二成水量注入十五庄圳,稱為「二分水圳」或「二八水圳」。
聚落因有該分圳經過,故稱為「二八水」。
清代建置行政區劃時亦將莊名定為「二八水莊」,屬東螺東堡。
日治初期仍沿用「二八水庄」之名稱,直至大正九年(1920)街庄改制,
簡化為「二水」。
漢人移入今二水地區並發展成為聚落,始於清康熙末年。
清康熙四十八年(1709),施世榜申請到墾照,引濁水溪水築圳,
在鼻子頭截溪水入圳,歷經十年,於康熙五十八年(1719)完成,
稱為「施圳厝」(今稱八堡一圳),
灌溉地區遍及後來的東螺東堡、
東螺西堡、武東堡、武西堡、燕霧上堡、燕霧下堡、
線東堡、馬芝遴堡等八堡。
康熙六十年(1721),繼有黃仕卿開鑿「十五庄圳」(今稱八堡二圳),
灌溉東螺東堡境內十五庄。便利的灌溉系統,帶動康熙末年至乾隆年間
的大量漢人入墾。
由贊修宮通往安德宮的小巷名為瓦厝巷,
顧名思義,此處在昔時一定是有一片瓦厝
聚集於此……
巷內保留有一間三合院,
正身仍保存著漆色斑駁的六扇木門﹑
左護龍的牆堵上還有著花磚;
然未及詢問確認其姓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