證之臺灣府志、諸羅縣志等文獻資料、荷蘭佔據台灣時期

以及明鄭時期,均無漢人屯墾二崙地區的記載,故二崙地區的開拓

應自康熙四十年(1701)開始。

當時二崙有兩座小丘崙、北方有兩座稍大的丘崙即今之大義崙,

東有先住民巴布薩平埔族聚居的西螺社,西有貓兒干社兩社,

因為他們平日以狩獵為生,甚少從事農耕,所以夾在這兩社之間的

二崙鄉一帶,是一片完全未經開墾的原始荒蕪之地。

清康熙四十年,世居福建漳州府紹安縣官陂鄉的廖朝孔,

聽歸來的人說:移民臺灣墾荒甚有前途。他當時只二十四歲,

乃胸懷大志,率同二弟朝問、四弟朝路以及朝近、朝廳兩個堂兄弟一行五人,

從貧瘠的官陂山區,攜帶扁擔、柴刀、鋤頭、十字鎬等農具及五穀種子

和少量乾糧,乘破船孤舟,冒著濤天海浪,渡海來臺施展抱負,落腳二崙,

從事墾荒開拓農地。

嗣後,一批接著一批,另有七、八十個族人亦相繼渡海來臺,

散居於田尾、湳仔、三和、來惠、楊賢、義庄各村以及西螺鎮各里、

崙背鄉港尾等地開墾。

此後,又有李姓先人來臺開拓油車、大義、港后、永定等各村,

鍾姓先人開拓定安、永定村,楊姓先人開拓楊賢村。

昔日斗六劃分為斗六、土庫、西螺、北港及下口湖等五支廳。
西螺支廳之下則設西螺、新社、油車、崙背及麥寮等五區。
布嶼堡轄下即劃分為油車及崙背二區。

可見油車一帶早期繁榮的情形與二崙是不相上下的 ,

即便在今日, 仍可發現大馬路旁有著幾處的街屋建築……

大正九年(1920) 大幅度調整行政區域,

刪廢油車區而改在小二崙部落設置庄役場,
並將小二崙之小字去掉,稱二崙庄,

同時將大二崙之部落稱為大義崙。
地方的行政中心逐漸轉移到二崙街上 ,
油車一帶遂日漸沒落……

油車地名源於早時入墾此地的李姓先民,

有人於此地設油廠,榨製花生油、芝麻油而得名。

詔安客家人中排名第二大姓的李氏,比較有名且活躍在地方上的人士,

多載於《臺灣人物誌》。

大部分的李氏宗親發展的地區多在崙背,除了保正之外還有醫生、協議會員

等職務,增加了對地方上的醫療設施、以及相關建設等的幫助,也有活躍

於當時地方首長的。

其中李謀番曾擔任二崙庄協議會員、油車區長…..

聚落中最為華麗的古厝當指此間 ;

根據不同姓氏入墾不同聚落來推論 ,

該古厝應該即為李家古厝 ,

至於是不是曾經擔任油車區長李謀番的宅落 ,

則須多一些的考證……

0

發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