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股」以前亦稱「菅仔埔」,
「菅仔埔」之名僅見於連雅堂台灣通史;
臺江為安平鎮之內海,則今之魚塭。道光二年,夏秋淫雨,
兼旬不霽,曾文、灣裏各溪之水,淜漲而出,塗泥歸虛,積為平陸,
而滄海變為桑田矣。安平鎮之左鯤身,右為菅仔埔,
其西則鹿耳門,風濤噴薄,夙稱天險。
《通史》除了記「菅仔埔」所在位置外,
也說明「菅仔埔」以前仍屬台江內海,
道光之後,「積為平陸,滄海變為桑田」,
當地居民早就闢為漁塭。
所謂「菅仔埔」之地名正是指此地以前為台江內海,
後因淤沙沉積浮現㇐大片草埔地,而且是㇐片⾧滿「菅仔」的草埔地。
這片淤沙沉積浮現的草埔地,後來有曾、黃、張、林、謝、王、洪等
七姓居民分別從今將軍區、學甲區、七股區前往墾殖漁塭,
名為「七股塭」,後隨沿稱為七股 。
大埕里北邊與篤加里接壤,東邊與佳里區通興里接壤,
南邊與看坪里、佳里區蚶寮里接壤,西邊與玉成里、七股里接壤。
今日的大埕里由昔日的大埕里、大寮里整編而成。
原大埕里面積4.4平方公里,劃鹽埕地仔、三合仔及番仔塭等聚落。
聚落分別屬永興宮、佛龍宮及隆明宮祭祀圈,
三個聚落庄廟各設有活動中心供庄民聚會、休憩。
七股區的所有行政服務中心,幾乎皆設在本里境內……
清乾隆53年(1788),大洪水沖毀位於「洲仔尾」的「洲南場」鹽田,
「洲南場」的鹽民遷徒到此地重新闢灘晒鹽,「鹽埕地仔」地名由此而來。
清道光3年(1823)的大風雨,鹽民因整個「洲南場」再度遭到沖毀而遷離。
迄1865年前後(同治年間),土地鹽分漸淡,
黃姓、陳姓以及蔡姓等入墾,
現在是大埕村中人口最多的聚落。
「鹽埕地仔」陳姓先祖入墾年代及情形已難考據,
據陳家人的說法,應與北門嶼、永康市六甲頂的陳姓有血緣關係,
惟此一點尚待考證。
祖厝中留有陳鄉(1781-1817)、陳王恬(1782-1851)、
陳田(1812-1890)、陳黃芋(1812-1886)等先祖牌位。
陳姓宗族能清楚溯及的先祖是陳明光(1842-1899)、陳蔡葉夫婦,
陳明光派下9大房,其中2房可能外移或倒房,
所以有7大房傳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