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南七股㇐帶於清朝時期為台江內海的㇐部分,
隨著台江內海陸化,而與七股東部陸地相連形成㇐氣,
有人西進此處合股在此開墾築寮,逐漸形成聚落。

「七股」以前亦稱「菅仔埔」,「菅仔埔」之名僅見於連雅堂
《臺臺江為安平鎮之內海,則今之魚塭。道光二年,夏秋淫雨,
兼旬不霽,曾文、灣裏各溪之水,淜漲而出,塗泥歸虛,積為平陸,
而滄海變為桑田矣。安平鎮之左鯤身,右為菅仔埔,
其西則鹿耳門,風濤噴薄,夙稱天險。

《通史》除了記「菅仔埔」所在位置(涵蓋今安南區與七股區)外,
也說明「菅仔埔」以前仍屬台江內海,
道光之後,「積為平陸,滄海變為桑田」,
當地居民早就闢為漁塭。

所謂「菅仔埔」之地名正是指此地以前為台江內海,
後因淤沙沉積浮現㇐大片草埔地,而且是㇐片⾧滿「菅仔」的草埔地。
這片淤沙沉積浮現的草埔地,後來有曾、黃、張、林、謝、王、洪等
七姓居民分別從今將軍區、學甲區、七股區前往墾殖漁塭,
名為「七股塭」,後隨沿稱為七股 。

七股沿海的行政里從北而南有:

西寮里、鹽埕里、龍山里、三股里、十份里5 個里,

而北七股在台江國家公園範圍內的行政里只有靠海的西寮里。

西寮里東與頂山里為界,西為七股潟湖與臺灣海峽,

北與將軍區青鯤鯓為界,南與鹽埕里以西寮溪(大寮排水)為界。

西寮聚落位址原在內海沙汕上,因位於「頂山仔」聚落之西邊㇐處搭築

魚寮所形成的聚落而稱「西寮」。

聚落形成過程是由「西寮祖」入住此地開始,後來才有將軍區

山子腳、馬沙溝等「四埔吳」陸續移入。但「西寮祖」卻有二說,

黃文博調查研究指出,昔日陳姓四兄弟來臺,

其中「西寮祖」入墾此地,

後傳陳板、陳食、陳餘、陳珍「西寮四房祖」,綿延至今。

清代的西寮港,是停泊大型帆船的重要港口,

西寮人對外連絡主要靠海運,船隻順著航道往北由青鯤鯓出海。

自從民國 60 年(1971)前後,沙汕地形大幅改變,

港道自然淤塞,僅能停泊膠筏、舢板船,

進行內海的插蚵工作,或招攬釣客載至潟湖垂釣。

西寮以主祀池府千歲的「西興宮」為庄廟,

位於庄頭南側,

信仰祭祀圈分成北、中、南三角頭…….

0

發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