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七股㇐帶於清朝時期為台江內海的㇐部分,
隨著台江內海陸化,而與七股東部陸地相連形成㇐氣,
有人西進此處合股在此開墾築寮,逐漸形成聚落。

「七股」以前亦稱「菅仔埔」,「菅仔埔」之名僅見於連雅堂
《臺臺江為安平鎮之內海,則今之魚塭。道光二年,夏秋淫雨,
兼旬不霽,曾文、灣裏各溪之水,淜漲而出,塗泥歸虛,積為平陸,
而滄海變為桑田矣。安平鎮之左鯤身,右為菅仔埔,
其西則鹿耳門,風濤噴薄,夙稱天險。

《通史》除了記「菅仔埔」所在位置外,
也說明「菅仔埔」以前仍屬台江內海,
道光之後,「積為平陸,滄海變為桑田」,
當地居民早就闢為漁塭。

所謂「菅仔埔」之地名正是指此地以前為台江內海,
後因淤沙沉積浮現㇐大片草埔地,而且是㇐片⾧滿「菅仔」的草埔地。
這片淤沙沉積浮現的草埔地,後來有曾、黃、張、林、謝、王、洪等
七姓居民分別從今將軍區、學甲區、七股區前往墾殖漁塭,
名為「七股塭」,後隨沿稱為七股 。

今之大埕里由昔日大埕、大寮兩村整編而成。

日治初期,鹽埕地、三合仔、 番仔塭與大藔等4個聚落,

於明治34年(1901)時隸「西港仔堡大寮庄」,

之後改隸「七股庄」「大寮」大字。

戰後設村時,大寮聚落單獨劃為「大寮村」,

聚落屬「龍安宮」祭祀圈。

東與佳里區之通興里埔頂聚落連 在一起僅一路之隔,兩聚落乍看之下

宛如一大型聚落,但實則分屬兩不同行政分治。

戰後設村時,劃鹽埕地仔、三合仔及番仔塭等3個聚落為「大埕村」。

據說日治時期,七股庄役所原計劃設於七股寮,時測量隊經過鹽埕地,

地主黃乾自動獻地並說服日人將庄役場設於此。

因此,大埕村西與玉成村、七股村僅一路之隔,

但七股鄉的所有行政服務中心,幾乎皆設在大埕村境內。

在近四百年前由泉州來台即居住於埔頂、蚶寮、大寮、鹽埕地、

港墘、港南等 (即今之佳里區蚶寮里及七股區之大寮、大埕里一帶)。

居民大多以養殖及經營鹽田為業,

此地方昔日因菜頭溪之氾濫,鹽田遭致沖毀,

住民故逐漸散居在中南部,

居住至現在……

0

發表留言